調伏的意思、調伏的詳細解釋
調伏的解釋
(1).佛教謂調和身口意三業,以制伏諸惡。《維摩經·香積佛品》:“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幹種法,制禦其心,乃可調伏。” 宋 梅堯臣 《呂山人同荊供奉見過》詩:“聞説道心調伏久,等閑休要起嫌猜。” 清 唐孫華 《再疊前韻》之一:“靜中調伏道心多,早卻杯鐺避酒魔。”
(2).調教馴服,降服。《舊唐書·蜀王愔傳》:“禽獸調伏,可以馴擾於人;鐵石鐫鍊,可為方圓之器。” 宋 蘇轍 《曆代論一·漢文帝》:“ 匈奴 桀敖,陵駕中國。帝屈體遺書,厚以繒絮,雖未能調伏,然兵革之禍,比 武帝 世十一、二耳。” 許地山 《綴網勞蛛》:“但他底威儀常是調伏這班人邪念,教他們轉過心來承認她是他們底師保。”
詞語分解
- 調的解釋 調 (調) à 安排處置:調令。調用。調度(?)。調動。調任。調防。調兵遣将。 訪查了解:調查。調研。 音樂上高低長短配合和諧好聽的一組音,字音的高低升降:調子。調號。調式。腔調。曲調。大調。小調。南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網絡擴展解釋
“調伏”是一個具有佛教色彩和日常用法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佛教釋義
-
内在調和與制惡
指通過調和身(行為)、口(言語)、意(思想)三業,制伏一切惡行與煩惱。如《維摩經》提到“以若幹種法,制禦其心,乃可調伏”,強調通過修行方法降服内心的散亂與執念。
密教中進一步延伸為“調伏法”,即通過五大明王(如不動明王)的忿怒相,令怨敵或惡魔信服,屬于特定修法之一。
-
修行目标
旨在使衆生遠離過失、順應佛法,最終達到解脫。如宋人梅堯臣詩句“聞説道心調伏久”,即指長期修心後的清淨狀态。
二、日常用法
指通過調教、訓練等方式馴服人或動物,或降服外在對象。例如:
- 《舊唐書》用“禽獸調伏”形容馴化動物;
- 清代唐孫華以“調伏道心”比喻戒除酒瘾的自我約束。
用法示例
- 佛教語境:“若自未調伏而能調伏他者,無有是處”(強調先修己身)。
- 日常語境:“鐵石镌煉,可為方圓之器”(比喻通過磨練改變習性)。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佛教經典出處,可參考《維摩經》及密教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調伏,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調伏(tiáo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調整和控制。它由“調”和“伏”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調”字的部首是“讠”,它有8個筆畫。而“伏”字的部首是“人”,它有6個筆畫。
來源。
“調伏”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根據天象變化和人事變遷而形成的。它表示通過合理調控和管理來掌握和平衡事物的狀态。
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調”字和“伏”字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調”字和“伏”字的形态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還是保持了字形的基本結構。
例句。
1. 他通過調伏自己的情緒,終于取得了成功。
組詞。
可以通過加前綴或後綴的方式來組成其他詞語,如調整、調控、調度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調節、平衡、控制等,它們都表示通過管理和調整來達到一定的平衡狀态。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失調、紊亂、松懈等,它們表示與調伏相反的狀态或行為。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