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勸農飼蠶的禮儀。《晉書·禮志上》:“今藉田有志,而蠶禮不修……皇後東面躬桑,採三條,諸妃公主各採五條,縣鄉君以下各採九條,悉以桑授蠶母,還蠶室。”
“蠶禮”是古代中國一項與農桑文化相關的禮儀活動,主要用于勸勉農桑、規範養蠶流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蠶禮指古代勸農飼蠶的禮儀制度,是帝王或皇室成員通過儀式性行為倡導農業生産的國家典禮。該詞最早見于《晉書·禮志上》,其中提到“藉田有志,而蠶禮不修”,表明其與藉田禮同為古代重要農事禮儀。
曆史背景與儀式流程
社會意義
作為國家層面的禮儀,蠶禮不僅是對農業生産的技術指導,更是通過皇室示範行為強化農桑立國的政治理念。其衰落與興起往往與王朝對農業經濟的重視程度相關。
注:部分網絡解釋将“蠶禮”引申為比喻性成語(如表達敬意的禮儀),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優先采用曆史典籍中的原始釋義。
《蠶禮》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蠶和禮。其中,蠶指的是一種昆蟲,也是我們常說的蠶蛹;而禮則表示一種禮儀或儀式。
蠶這個詞的部首為蟲,它一共有6個筆畫;而禮的部首為示,它一共有5個筆畫。
蠶禮一詞最初出現在《禮記·士虞》中,是描述古代封建社會裡進行祭祀的一種儀式。蠶禮是崇尚農業生産的社會形态下對蠶的一種祭祀活動,目的是為了祈求蠶絲的豐收和農業的興旺。
蠶禮這兩個字的繁體字寫作「蠶禮」。
在古代,「蠶禮」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蠶」字可能是寫作「蠶」,而「禮」字也可能是寫作「禮」。
1. 每年農曆五月,我們村裡都要舉行盛大的蠶禮儀式。
2. 學校組織了一次蠶禮考察活動,讓學生們深入了解蠶的生長過程。
常用的與「蠶禮」相關的組詞有:
1. 蠶桑:指蠶和桑樹,因為蠶以桑葉為食。
2. 蠶繭:指蠶吐絲做成的繭。
3. 蠶種:指用于種植蠶的種子。
與「蠶禮」意義相近的詞語有「養蠶」、「祭蠶」;反義詞可用「非蠶禮」或「不祭蠶」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