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冷不熱。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三折:“我如今可釃些不冷不熱、兀兀秃秃的酒與他吃。”《醒世姻緣傳》第六九回:“半生半熟的鹹麵饝饝,不乾不淨的兀秃素菜。”
(2).不爽利;不幹脆。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釋義,"兀秃"(拼音:wū t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溫度或狀态不冷不熱
多用于描述液體或食物溫度,例如:"兀兀秃秃的酒"指溫吞未煮沸的酒。元雜劇《生金閣》第三折中便有此用法,現代可引申為事物缺乏鮮明特點。
形容行為或态度不爽利、不幹脆
如《醒世姻緣傳》用"兀秃素菜"暗指菜肴不潔淨、拖泥帶水。現多用于口語中表達做事猶豫或含糊。
二、補充說明
建議參考《滬江線上詞典》《醒世姻緣傳》等經典文獻中的用例以掌握規範語義。
兀秃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形容詞,意思是頭發稀疏或完全沒有。它常用來形容人的頭發或植物的枝葉。
兀秃的部首分别是兀和禾,它們分别屬于人字旁和示字旁。兀秃一共由9個筆畫組成,其中兀占據5個筆畫,秃占據4個筆畫。
兀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作為形容人或物缺少頭發的詞語。兀的本義是指頭頂光秃,秃的本義是指沒有頭發。通過兩個字的組合,形容一個人頭發稀疏或完全沒有。
繁體字的兀秃仍然保持原樣,沒有任何改變。不同的是,在繁體中它們的筆畫結構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沒有改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兀秃的形态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東漢時期,兀的寫法是“豕”加上“禾”,表示一個人頭部沒有長發。秃的寫法是“又”加上“禾”,表示頭部沒有發際線。
他年紀輕輕就兀秃了,顯得有些老态。
這棵樹被雷擊後,整個樹冠兀秃了。
兀秃并不能與其他漢字組合成更多意思的詞語,它一般單獨使用作形容詞。
兀秃的近義詞可以是“發離”、“頭秃”;反義詞可以是“蓬發”、“秀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