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孔 傳:“以作室喻政治也,父已緻法,子乃不肯為堂基,況肯構立屋乎?”後因以“肯堂肯構”或“肯構肯堂”比喻子能繼承父業。《醉醒石》第七回:“家有嚴君,斯多賢子。肯構肯堂,流譽後世。”亦省作“ 肯堂 ”。 宋 蘇轍 《謝講徹論語賜燕狀》之二:“始於好學,竚觀聖政之新;終克肯堂,益助慈心之喜。”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骈俪三》:“肯堂收教子之功,含飴遂弄孫之樂。” 清 趙翼 《偉兒葬金壇之夏蕭村》詩:“諸子中惟汝肯堂,儒家本色陋膏粱。”或省作“肯構”。 宋 王禹偁 《鄭善果非正人論》:“光肯構之孝心,礪盡忠之臣節。” 明 文徵明 《賀東畬錢先生構别墅》詩:“生兒已副高門望,作室能忘肯構心。”
“肯堂肯構”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經典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表達願意繼承祖先或父輩的事業并加以發揚光大。具體解釋如下:
“肯堂肯構”出自《詩經·小雅·斯幹》,其中“肯”意為“願意”或“樂意”,“堂”指廳堂或房屋的主體部分,象征父輩建立的基業,“構”則指建造或架構,引申為繼承和拓展事業。整個成語比喻後代子孫願意承擔并延續前輩的事業,體現出對家族傳統的尊重和發揚精神。在現代漢語中,它常用于形容對祖業或責任的主動承擔,強調傳承與創新的結合。
在權威漢語詞典中,該詞條的解釋如下:
“肯堂肯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ěn táng kěn gòu,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出自《尚書·大诰》。原文以建造房屋比喻治國,提到父親已規劃好建築法則,兒子卻不願完成地基(堂基),更不願建造房屋(構屋),後反其意而用,引申為“兒子能繼承父輩的事業”。
該成語的變體“肯構肯堂”與其含義相同,僅詞序調換。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原意與反用後的褒義。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尚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等)。
班鸠邊遽不啻不羨詞綜存問蹉蹉定驗鬥意額度發歪分藩膏爐瓜螢洪爐點雪寰土護邏胡桃油嘉稱降格交通車襟江帶湖擊賊笏籍帳抉瑕掩瑜刻識口話狼煙大話樂藝靈肉明殛摩睺羅伽内司襁褓物切錯青羊耆儒儒喆三表三準埽眉才僧雛傷克羶慕牲醴十倍室迩人遐石榻耍飄水南兕爵松虬塌膘瓦鬲闱闼誤缪鄉賦霞英饩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