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调伏的意思、调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调伏的解释

(1).佛教谓调和身口意三业,以制伏诸恶。《维摩经·香积佛品》:“以难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宋 梅尧臣 《吕山人同荆供奉见过》诗:“闻説道心调伏久,等闲休要起嫌猜。” 清 唐孙华 《再迭前韵》之一:“静中调伏道心多,早却杯鐺避酒魔。”

(2).调教驯服,降服。《旧唐书·蜀王愔传》:“禽兽调伏,可以驯扰於人;铁石鐫鍊,可为方圆之器。” 宋 苏辙 《历代论一·汉文帝》:“ 匈奴 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遗书,厚以繒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 武帝 世十一、二耳。” 许地山 《缀网劳蛛》:“但他底威仪常是调伏这班人邪念,教他们转过心来承认她是他们底师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调伏是汉语中具有多层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驯服与控制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指出,“调”意为调理、协调,“伏”为降服,合指通过引导或训练使事物顺从。例如古籍中“调伏猛兽”,即通过驯化使野兽服从人类。该词多用于描述对动物、自然力量的掌控,亦延伸至对人际关系的调和。

  2. 佛教术语中的修心

    在佛教语境中,“调伏”特指降服烦恼、净化心性的修行。《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1922年)释义为“制伏妄念,断除三毒”,强调通过戒律与禅定消除贪嗔痴等执念,达到内心平和。此用法见于《法华经》“调伏众生,令离垢染”,体现宗教哲学中对精神境界的提升。

  3. 传统社会的秩序隐喻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收录其引申义为“治理与规范”,如《汉书》中“调伏四方”指通过礼法制度维护社会秩序。此层面融合了权力运作与文化教化的双重逻辑,反映古代中国对“和谐”价值观的追求。

“调伏”一词贯通自然、精神与社会领域,兼具实践方法与思想理念的双重特性,是汉语中体现东方辩证思维的重要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调伏”是一个具有佛教色彩和日常用法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佛教释义

  1. 内在调和与制恶
    指通过调和身(行为)、口(言语)、意(思想)三业,制伏一切恶行与烦恼。如《维摩经》提到“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强调通过修行方法降服内心的散乱与执念。
    密教中进一步延伸为“调伏法”,即通过五大明王(如不动明王)的忿怒相,令怨敌或恶魔信服,属于特定修法之一。

  2. 修行目标
    旨在使众生远离过失、顺应佛法,最终达到解脱。如宋人梅尧臣诗句“闻説道心调伏久”,即指长期修心后的清净状态。

二、日常用法

指通过调教、训练等方式驯服人或动物,或降服外在对象。例如:

用法示例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佛教经典出处,可参考《维摩经》及密教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般悲哽被着蔀室褫带传统逻辑脆怯倒翻电飘顿厄敦煌市燔炮风奇凤尾笺奉喜纲常勾惹黑祥降心相从挢虔极论鸡鸣犬吠近洋纠虔极右扣算夸奇枯损量犂然丽人天六戎黎彦绿蓑青笠慢黩明晦闹累赘求志达道诠叙羣孽散华三休折证试春势倾朝野戍役速就天京保卫战天居童羖土铛推翻鵚鹙为山维御窝窝凹凹无风无隙可乘祆祠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