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柿子與莖、葉相連的部分。可入藥。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倒撚子……有子如軟柿頭,上有四葉如柿蔕,食者必撚其蔕。”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柿》:“古方單用柹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
(2).绫的一種。 唐 白居易 《杭州春望》詩:“紅袖織綾誇柿蔕,青旗沽酒趁梨花。”一本作“ 柿蒂 ”。
“柿蔕”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中文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柿子果實與莖、葉相連的部分,可入藥。
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提到倒撚子果實“如軟柿頭,上有四葉如柿蔕”,需撚蔕食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記載柿蔕(柹蒂)的藥用價值,稱其“苦溫能降逆氣”,常用于止嘔。
指古代一種绫的名稱。
白居易在《杭州春望》詩中寫道:“紅袖織綾誇柿蔕”,描述杭州女子用柿蔕紋樣的绫織物展現技藝。
注:
《柿蔕》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柿子變硬、熟而不甜的狀态。
《柿蔕》這個詞的字形由“木”和“市”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柿蔕》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說文解字》中記載了類似的字“箷”,有“原柿谷栗”之意。在明清時期,這個字開始逐漸被拆分成“柿蓆”和“蔕”。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字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所用的“柿蔕”。
《柿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柿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孫子算經》中的記載,い複磨豆臲鳲鱦,じ複磨勹竚竚。這個字的寫法與現代的《柿蔕》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這個柿子還沒熟透,吃起來會很酸,一定是柿蔕了。
2. 柿子是個不容易掌握的水果,有時候等到熟了卻發現是柿蔕的。
3. 小明嘗了一口柿子,發現還是柿蔕,非常失望。
柿蔕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其特指柿子的特定狀态,所以一般不常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
近義詞可以是“生柿”或“酸柿”,它們都表示柿子未完全成熟或熟而不甜的狀态。
反義詞可以是“熟柿”或“甜柿”,它們表示柿子已經完全成熟或熟而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