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于城周舉火,形成火的城牆,使敵不能進。《梁書·羊侃傳》:“後大雨,城内土山崩,賊乘之,垂入,苦戰不能禁。 侃 乃令多擲火,為火城以斷其路,徐於裡築城,賊不能進。”
(2).古代朝會時的火炬儀仗。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備珂傘,列燭有至五六佰炬者,謂之火城。宰相火城将至,則衆少皆撲滅以避之。” 宋 王禹偁 《待漏院記》:“相君啟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噦噦鑾聲。” 明 高啟 《早至阙下候朝》詩:“騶吏忽傳丞相至,火城如晝曉寒銷。” 清 鈕琇 《觚賸·燕京元夜詞》:“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
“火城”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軍事防禦概念
指古代戰争中在城周點燃火堆形成“火的城牆”,用以阻擋敵軍進攻。例如《梁書·羊侃傳》記載,羊侃曾用火城戰術阻斷敵軍進攻路線。
古代儀仗形式
指唐代至清代朝會時用大量火炬組成的儀仗隊,象征威嚴。據《唐國史補》描述,宰相出行時火炬規模可達五六百支,稱為“火城”。
軍事應用
通過燃燒形成屏障,兼具防禦與威懾功能,常見于守城戰術。例如提到“藥尊谷弟子趕往烈火城抗敵”,即借“火城”體現城池的堅固性。
禮儀場景
作為皇家或高官儀仗,火炬陣列在夜間尤為壯觀。宋代王禹偁《待漏院記》中“煌煌火城”即形容其恢弘景象。
如需更多文獻用例,可查看、5的典籍原文。
《火城》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火燒城市的意思。在現代語境中,它也可以引申為指某種情境或場所的火爆、繁榮、活躍。
《火城》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火”字的火部,右邊是“成”字的⼤⽂,總共有13畫。
《火城》的繁體形式為「火城」,其來源可能是古代火燒城市的形象,用來形容繁忙、火爆的城市景象。
在古時候,漢字《火城》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考古學的研究,有一種古代漢字書寫形式為「火冂」,表示了城市被火所包圍的形象。
1. 這個城市是個火城,每天都充滿了活力和生機。
2. 在比賽期間,整個體育場都變成了火城,觀衆的歡呼聲此起彼伏。
火上加油、火熱、火爆、城市、繁忙
繁榮、興旺、熱鬧、忙碌
冷清、清幽、寂靜、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