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劾;糾正。《北齊書·盧勇傳》:“ 琅邪公主 虛僦千餘車, 勇 繩劾之。”《新唐書·張仲方傳》:“已而禁軍橫,多撓政, 仲方 勢笮,不能有所繩劾。”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九:“舊制天下貢舉人到闕,悉皆入對……遠方士皆未知朝廷儀範,班列紛錯,有司不能繩劾。”
“繩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éng hé,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核心詞義
指通過彈劾、糾正等手段約束或制裁錯誤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員或權力機構對違法失職者的處理。
曆史用例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違規行為的嚴格監督與問責,但實際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曆史或學術讨論。
需注意,不同來源對“繩劾”的解釋略有差異:
《繩彈》這個詞是漢字中的一個常見詞彙,常用于表示彈劾、指責的意思。下面将對這個詞進行一些詳細的解析。
從字形上來看,《繩彈》由兩個部分組成:繩(繩字頭)和彈(弓字底)。其中,繩部的拆分部首為纟,彈部的拆分部首為弓。繩部的筆畫數為11,彈部的筆畫數為6。
《繩彈》一詞源自于古代的官場,古代的官員常常使用繩子将犯罪嫌疑人綁在一起審判,後來繩子成為了用于控告和懲罰的一種象征。所以,繩彈這個詞被引申為對錯誤和不當行為的指責和懲罰。
繁體字中,《繩彈》的寫法基本上與簡體字是相同的,隻是字形上有一些細微差别。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可能使用了不同的書寫規範,而字形也會有一些變化。
1. 我們應該對違法行為進行繩彈。 2. 經過繩彈後,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繩縛、繩索、疙瘩繩、繩鋸木斷、繩網。
近義詞:指責、控告、譴責。
反義詞:表揚、贊美、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