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藩條的意思、藩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藩條的解釋

漢 代州刺史以六條考察州郡官吏,後因以指刺史之職。《晉書·應詹傳論》:“入居列位,則嘉謀屢陳,出撫藩條,則惠政斯洽。” 唐 元稹 《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刺史 柳蒙 等任竊藩條,無心守職。” 宋 沉遼 《代乞緻仕表》:“及陛下即位,繼承恩詔,入覲清光,委以藩條,特加奬勵。”參見“ 六條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藩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進行監察或考核的法規條例,尤其特指漢代刺史巡察地方時所依據的“六條诏書”。該詞由“藩”和“條”複合而成:

具體釋義與曆史背景

  1. 監察法規的本義

    漢代設刺史監察各郡,其職責依據為《六條問事》,即針對地方豪強、官員的六項監察标準(如是否欺淩百姓、是否枉法受賄等)。這些條文被稱為“藩條”,是中央約束地方權力的重要工具。《漢書·百官公卿表》明确記載刺史“以六條問事”,顔師古注稱:“六條者,刺史班條所察。”

  2. 引申為地方施政準則

    唐代以後,“藩條”詞義擴展,可泛指地方官員治理轄區的法規或職責。例如柳宗元在《代節使謝遷鎮表》中寫道“虔守藩條”,即指恪守地方官職的規範。

現代使用與權威參考

在現代漢語中,“藩條”屬曆史詞彙,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獻解讀。其權威釋義可參考:

藩條本質是古代中央監督地方官員的成文法規,以漢代“六條诏書”為典型代表,後衍生為地方官職責的代稱。其釋義需結合古代監察制度背景理解,現代僅用于學術或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藩條”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藩條”原指漢代州刺史依據“六條”法規考察地方官吏的職責,後引申為刺史職位的代稱。現代語境中,也可比喻因權力過大而産生的限制與束縛。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1. 起源
    漢代為加強中央集權,規定刺史需按“六條”标準監督地方官員(具體内容涉及官吏廉潔、民生治理等),這一制度被稱為“藩條”。

  2. 職能象征
    唐代文獻如元稹《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提到“藩條”代指刺史職權,強調其監察職責;《晉書》中“出撫藩條”則體現刺史履職後推行善政的記載。


三、現代用法

在當代語境中,“藩條”可比喻組織或個人的權力擴張對他人形成的制約,例如:“公司管理層制定過多藩條,反而限制了創新。”


四、相關文獻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應詹傳論》、元稹奏狀等曆史文獻,或通過詞典網站(如漢典、查字典)查詢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傲戲白翳巴士貝葉經嘗敵傳國垂梢粗實大倉打掩護貂不足,狗尾續跌扤砥身砺行反顧幹名犯義顧姑牿亡罕稀笳鼓講貫巀嶭結绮閣驚逼吉他舉哀開設口齒伶俐匡鼎冷竈量劑離塵麟鳳龜龍綸音佛語鹿裘不完毛骨聳然眸矚平入平出評薪前失千載難遇窮客乞師宂賦蕤綏設放審稿沈聲霜晴寺棘私勇宿命所後索解人素煙癱倒挑缺兀首箱底枭悍銷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