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衡山 。 衡山 一名 霍山 ,故稱。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志掩 衡霍 ,恃戰忘敵。” 唐 杜甫 《送王十六判官》詩:“ 衡霍 生春早, 瀟湘 共海浮。”《爾雅·釋山》“ 霍山 為南嶽” 宋 邢昺 疏:“ 衡山 一名 霍 ……而雲 衡霍 ,一山二名者,本 衡山 ,一名 霍山 。” 明 夏完淳 《湘巫賦》:“帝子乘夫玄霜兮,望 衡霍 而路漫漫。”參閱 清 洪頤煊 《霍山為南嶽解》。
"衡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依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典籍記載:
1. 衡山與霍山的合稱
指中國古文獻中的兩座名山:
二者并稱“衡霍”,代指巍峨山脈或地理屏障。
來源:《史記·封禅書》載漢武帝以衡山偏遠,移祀霍山為南嶽;《水經注》稱“霍山為南嶽”。
2. 引申為群山的泛稱
因二山均為曆史名嶽,後引申泛指崇山峻嶺。
例:
唐·杜甫《送張二十參軍赴蜀州》:"絕域遙懷怒,和親願結歡。敕書憐贊普,兵甲望長安。宣命前程急,惟良待士寬。衡霍生春早,潇湘共海寒。"
此處以"衡霍"借指蜀地山川。
因衡山、霍山在道教文化中被視為洞天福地(如衡山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衡霍"常隱喻隱士栖居之所或超脫塵俗之境。
例:
南朝·江淹《江上之山賦》:"眇然天末,靜聽江湍。衡霍磊落以連鎮,巫廬嵬崛而比峒。"
以山嶽連綿之景寄托出世情懷。
《漢語大詞典》釋為:"衡山和霍山的并稱";
《辭源》注:"霍山,一名天柱山……古亦以衡霍連稱"。
參考資料來源:
《史記·卷二十八·封禅書》
郦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八》
《杜詩詳注·卷十二》
《江文通集彙注·卷一》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冊,第122頁
《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696頁
“衡霍”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衡霍即衡山(南嶽)的别稱。因古代文獻中“衡山”又名“霍山”,故合稱“衡霍”。
有說法稱“衡霍”為成語,意為權衡利弊得失:
在解讀“衡霍”時,優先考慮其作為衡山古稱的含義,尤其在曆史、文學語境中。若遇現代語境下的“權衡”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謹慎判斷。可通過《三國名臣序贊》《爾雅》等古籍進一步查證。
包乾制寶玺禀安弊源補裨不堪造就柴桑翁敵惠敵怨頂敬方實風瀟雨晦佛山黼帳高識骨骸孤竹廟孤子海容旱澇保收寒陋核訛詐晃動畫箑狐死兔泣佳良賤目貴耳郊戍經師人表絶種矩陣元嬾嬾零雨隸書孟津明修棧道,闇度陳倉蛑螯目見難點盤壑洽博德聞籤判入寵慴懼市招霜佩舒坦思想上頌德歌功俗講塔林惕驚停僮豚尾忘餐未定之天微微蚊母木誣搆鮮薄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