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習而不察的意思、習而不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習而不察的解釋

[to call it in question] 習:習慣。指常見之事,就覺察不到存在的問題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孟子》

詳細解釋

見“ 習焉不察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習而不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xí ér bù chá,意為習慣了某種事物或現象,因而察覺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與結構


出處與發展

  1. 最早溯源:
    《孟子·盡心上》提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指人們實踐卻不深究,習慣後不再細察。
  2. 後世引用:
    孫中山在《心理建設》中進一步闡釋:“蓋其事既為世所通行,又為人之習而不察者”。

用法與例句


延伸思考

這一成語提醒人們:慣性思維可能遮蔽真相,需保持反思能力。例如,社會中的某些陳規陋習因“習而不察”而難以破除。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習而不察

習而不察是一個成語,表示對某種習慣或行為已經習以為常,卻沒有察覺到其中的問題或危害。該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們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或不良習慣缺乏自我反省和審視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習而不察》的拆分部首是「又」和「宀」,其中「又」是指事物的反複,「宀」是表示居住之意。整個成語一共有1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習而不察》源自于《論語·為政篇·子張》:“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意思是說“對于知識,隻是習慣掌握,并不能守住;就算獲得了知識,也必然會遺失。”後來逐漸演變為成語,意義與其原意類似。

《習而不察》在繁體字中寫作「習而不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習而不察》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察」字分為兩個部分,左邊是「宀」部,表示宅院,右邊是「柬」部,表示察看、觀察。整個成語的寫法變成了「習而不柬」。

例句

1. 他已經養成了習而不察的習慣,經常不能及時解決自己的問題。

2. 這個項目組存在習而不察的現象,一味按照老方法做事,沒有提升創新能力。

組詞

1. 習慣:指人們經常重複做的事情,成為一種自然的行為方式。

2. 自省:指人們對自己的想法、行為進行反省和思考。

3. 不懈:指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地努力。

近義詞

1. 熟視無覺:形容對某事物過于熟悉,看不到其中的問題。

2. 一知半解:表示對某個問題或知識隻有表面的、片面的了解。

反義詞

審視:指用心觀察、檢查并發現問題,與習而不察相反。

自覺:指能夠自我分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主動改正,與習而不察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