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谏的意思、兵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谏的解釋

[armed remonstrance] 以武力脅迫的辦法向當權者進谏

詳細解釋

用武力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必從。語本《左傳·莊公十九年》:“初, 鬻拳 強諫 楚子 , 楚子 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晉 範甯 《春秋穀梁傳序》:“《左氏》以 鬻拳 兵諫為愛君。”《資治通鑒·後梁太祖開平元年》:“丙戌, 渥 ( 楊渥 )晨視事, 顥 ( 張顥 )、 溫 ( 徐溫 )帥牙兵二百,露刃直入庭中, 渥 曰:‘爾果欲殺我邪?’對曰:‘非敢然也,欲誅王左右亂政者耳!’因數 渥 親信十餘人之罪,曳下,以鐵檛擊殺之。謂之‘兵諫’。” 申伯純 《記“西安事變”》二:“‘哭谏’失敗了, ********* 當晚回到 西安 ,同 ********* 商量,按照預定的第二個步驟實行‘兵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兵谏”是一個曆史術語,指通過武力手段迫使君主或尊長接受規勸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兵谏(拼音:bīng jiàn)指用武力脅迫的方式向當權者(如君主、尊長)進谏,使其聽從建議。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進谏者認為常規勸谏無效時,轉而采取軍事手段施壓。

  2. 曆史出處與典故

    • 最早記載于《左傳·莊公十九年》:楚國大夫鬻拳因楚文王不采納建議,以兵器脅迫使其聽從,成為兵谏的典型案例。
    • 《資治通鑒》中記載五代十國時期楊渥被張颢、徐溫以武力脅迫的事件,進一步诠釋了兵谏的實踐形式。
  3. 與其他谏言方式的區别
    與“哭谏”(以哭泣勸誡)、“屍谏”(以死相谏)等非暴力方式不同,兵谏具有明顯的武力威脅性質,常伴隨軍隊或武裝力量的直接介入。

  4. 評價與争議
    曆史上對兵谏的評價褒貶不一。晉代範甯在《春秋谷梁傳序》中認為鬻拳兵谏是出于“愛君”,但後世多認為此類行為可能引發政權動蕩,屬于極端手段。

兵谏是以武力為後盾的強制性勸谏方式,反映了古代政治鬥争中“忠”與“權”的複雜博弈。其核心特征是通過軍事威懾實現政治目的,多出現在君臣矛盾激化的曆史節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谏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士兵向上級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拆分部首和筆畫,兵谏由兵部首和谏部首組成,兵部首表示與軍隊相關的事物,谏部首表示勸谏、忠言逆耳的意思。兵谏共有13畫。 兵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的士兵可以向上級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也保持相同的形式和意義。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兵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 "士兵向上級兵谏自己有關軍事訓練的觀點。" 在寫作時,可以使用一些組詞來更好地表達兵谏的含義,例如:兵谏書、兵谏制度、兵谏精神等。 兵谏的近義詞可能包括:軍中建言、士谏、屬谏等,這些詞可以用來描述士兵向上級表達意見和建議的行為。 反義詞可能是:唯命是從,盲從,這些詞表示士兵隻是聽從上級命令而沒有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