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蠧國害民”。亦作“蠧政害民”。《周書·晉蕩公護傳》:“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諸子貪殘,僚屬縱逸,恃 護 威勢,莫不蠧政害民。”《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十八年》:“上怒,令以犢車載 陀 ( 獨孤陀 )夫妻,将賜死。 獨孤後 三日不食,為之請命曰:‘ 陀 若蠹政害民者,妾不敢言,今坐為妾身,敢請其命。’” 清 顧炎武 《生員論中》:“書牘交於道路,請託徧於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於立黨傾軋,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颠倒之,皆此之繇也。”
"蠹政害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批判色彩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官員或政策敗壞國家政事、危害百姓利益。從詞源角度分析,"蠹"原指蛀蝕書籍的蠹蟲,《漢語大詞典》引申為"侵蝕、敗壞";"政"即政令、政務;"害民"則直指對民衆的損害。四字組合後形成對官僚腐敗現象的精準概括,常被用于曆史文獻與政論文章。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史籍,《明史·王宗茂傳》記載官員彈劾權臣嚴嵩時,稱其"儉邪蠹政,誤國害民",成為該詞在正史中的典型用例。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中亦用此語批判苛捐雜稅對民生的壓迫,體現其曆史語境中的政治批判功能。
現代漢語使用中,"蠹政害民"多用于書面語體,《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義為"敗壞朝政,危害百姓",強調行政體系對社會的雙重破壞性。例如在法律文書中描述貪腐案件時,可用"蠹政害民之罪當從嚴懲處"增強表述力度。近義詞如"禍國殃民""苛政猛虎"均屬同類批判範疇,反義詞則有"勵精圖治""澤被蒼生"等褒義成語。
“蠹政害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2、5、7、8)進行解釋:
“地方官員若出身吏員,多枉法貪奸,蠹政害民。”()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5、7等來源。
榜系背珥變宮變難跛癱層出不窮昌延充其量翠瓦大工業點閱低陷堆山積海多管凡爾菲履撫古改線構拟官班候伺花燈火泉賤薄澆詐峻望巨衍覽揆老白幹兒纚屬擄嘴沒口子暖霭鷗情貧栖霹震牽絆遷吏碁錯绮宴卻敵入夥升平神京十幹詩話手線叔夜死難闛阖迢嶢退悔頽巧拓張外阃绾納惟利是圖污慢小戎銷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