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政害民的意思、蠹政害民的詳細解釋
蠹政害民的解釋
同“蠧國害民”。亦作“蠧政害民”。《周書·晉蕩公護傳》:“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諸子貪殘,僚屬縱逸,恃 護 威勢,莫不蠧政害民。”《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十八年》:“上怒,令以犢車載 陀 ( 獨孤陀 )夫妻,将賜死。 獨孤後 三日不食,為之請命曰:‘ 陀 若蠹政害民者,妾不敢言,今坐為妾身,敢請其命。’” 清 顧炎武 《生員論中》:“書牘交於道路,請託徧於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於立黨傾軋,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颠倒之,皆此之繇也。”
詞語分解
- 蠹政的解釋 .敗壞朝政。《後漢書·宦者傳論》:“同弊相濟,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殫書。” 唐 李白 《贈從孫義興宰銘》詩:“蠹政除害馬,傾巢有歸禽。”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譏伯顔太師》:“ 至元 間
- 害民的解釋 傷害人民。《易·節》:“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漢 焦贛 《易林·坤之大壯》:“歲飢無年,虐政害民。” 唐 韓愈 《唐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君曰:‘刺史可為法,不可貪官害民
網絡擴展解釋
“蠹政害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2、5、7、8)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拼音:dù zhèng hài mín
- 釋義:比喻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與“蠹國害民”同義。
- 核心指向:多用于批判官員腐敗、政策失當或濫用職權,導緻國家受損、百姓受苦的現象。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最早出自《周書·晉蕩公護傳》,原文提到官員“貪殘縱逸,恃護威勢,莫不蠹政害民”。
- 曆史背景:描述北周時期權臣宇文護的黨羽腐敗,揭露權力濫用對社會的破壞性。
三、字義分解
- 蠹(dù):原指蛀蟲,引申為侵蝕、敗壞。
- 政(zhèng):指國家政務或政治體制。
- 害(hài):損害、傷害。
- 民(mín):人民、百姓。
組合含義:蛀蝕國家政治,損害民衆利益。
四、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蠹政病民、蠹國病民、禍國殃民。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或定語,例如:“官員若蠹政害民,必遭嚴懲。”
- 典型例句:
“地方官員若出身吏員,多枉法貪奸,蠹政害民。”()
五、延伸參考
- 現代啟示:該成語常用于警示公職人員需廉潔奉公,避免因私利損害公共利益。
- 相關閱讀:可查閱《周書》原文或顧炎武《生員論》中的進一步分析()。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5、7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蠹政害民》一詞所指的是政治體制或者政府的不良作為對社會和民衆造成的損害。下面給你詳細解釋和相關信息:
意思:蠹政害民意指政府或政治體制在行使權力時出現的不公、腐敗、違法或壓迫等不正當行為,對社會和民衆造成的傷害和損害。
拆分部首和筆畫:《蠹政害民》一詞可以分為四個字,其中“蠹”字的部首是蟲,共有17畫;“政”字的部首是攴(攵),共有9畫;“害”字的部首是宀,共有宀;“民”字的部首是氏,共有5畫。
來源:蠹政害民一詞的出處和來源并不明确,但是它可以用來形容政治體制或政府的腐敗、不公、壓迫等負面行為。
繁體:蠹政害民的繁體字為「蠹政害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蠹政害民一詞的字形沒有古代寫法,因為它是比較現代的概念。
例句:政府的腐敗行為蠹政害民,引起了廣泛的社會不滿和抗議活動。
組詞:蠹政害民沒有明确的組詞方式,它是一個固定的詞組。
近義詞:蠹政害民的近義詞可以是政府的腐敗、不公、壓迫等行為對民衆的傷害。
反義詞:蠹政害民的反義詞是善政惠民,指政府的正當行為對民衆有利,為民衆謀福利和造福社會。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可以告訴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