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告知,說明。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并問此是何處。”
(2).猶聽說。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見説 蠶叢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見説,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 蘇州 所遇,果非虛話了。” 清 李漁 《蜃中樓·離愁》:“見説紅顔薄命,不信今生心兒願兒果得盈。”
“見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告知、說明
指主動向他人陳述或解釋某事。例如《博物志》中的“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說來意”()。這一用法多出現在早期文獻中,強調直接傳遞信息的動作。
聽說
表示間接獲取信息,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據說”“聽說”。例如:
補充說明
“見”在此處是助詞,無實義,類似“見教”“見諒”中的用法()。該詞多用于唐宋詩詞及明清小說,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仿古或文學創作中偶有出現。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見說(jiàn shuō)這個詞是由“見”和“說”兩個字組成的,其中,“見”為部首,并且在左側,表示“看到、了解”之意;“說”為右側部分,表示“講話”之意。這兩個部首都是常見的漢字部首。
根據《新華字典》,見的字形結構屬于上下結構,總共有四畫;說的字形結構屬于左右結構,總共有七畫。
“見說”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即指“看到并講話”,可以解釋為“見解、言論”。這個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對某個問題、事件或問題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
在繁體字中,見說的寫法依然為「見說」,字形結構和簡體字相似。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見說的字形有一些差異。見在古代會以象形的方式呈現,表示“目睹”的意思,說在古代則以“言”字的形态為基礎,表示“講話”的意思。整體寫法與現代簡化字有一定的變化。
例句:他在會議上發表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見說。
組詞:見識、說服、講說、看待等。
近義詞:觀點、意見、看法。
反義詞:聽取、認同、同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