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馬不停蹄 ”。 郭小川 《長江組歌·百萬雄獅過大江》:“馬不解鞍連續戰,一舉解放大 江 南。”
“馬不解鞍”是一個中性成語,常用于形容持續行動、毫不間歇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字面指馬不卸下鞍鞯,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持續行動或工作。它與“馬不停蹄”同義,強調不間斷的忙碌或奔波。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古典用例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馬不解鞍》是中國漢語中的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動物習慣了某種生活或工作方式,難以改變或離開。
《馬不解鞍》這個成語由4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馬”、“不”、“解”、“鞍”。其中,“馬”字的部首是馬部,筆畫是3畫;“不”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是4畫;“解”字的部首是角,筆畫是7畫;“鞍”字的部首是革,筆畫是18畫。
《馬不解鞍》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左傳•哀公十四年》中的一句話:“雨猶陶然,遠人獻馬不解鞍。”這句話形容一個遠方來人送來了非常好的馬,但是馬背上的鞍具都很破舊,說明他一直騎着這匹馬,無論勞苦與否。後來,這句話逐漸演變成成語“馬不解鞍”,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種事物的習慣難以改變。
在繁體字中,“馬不解鞍”這個成語的寫法是「馬不解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馬不解鞍」的成語中的漢字有些不同。比如,“馬”字的古代寫法是「馬」,而“不”字的古代寫法是「不」,“解”字的古代寫法是「觧」,“鞍”字的古代寫法是「鞌」。
他已經習慣了每天早起鍛煉,現在簡直是《馬不解鞍》,不論是風雨還是寒冬,都不會停下來。
類似意義的詞語有:養瘦馬、宰肥羊、持久戰、堅持不懈、固步自封等。
近義詞:固步自封、墨守成規。
反義詞:改弦易轍、摒棄舊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