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壓的公事。《史記·酷吏列傳》:“治敢行,少藴藉,縣無逋事,舉為第一。” 唐 杜牧 《崔璪除刑部尚書蘇滌除左丞崔璵除兵部侍郎等制》:“擢任藻鑒,旋職牢籠,材皆適宜,官無逋事。”
“逋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拖欠未辦的事務或延誤的公事。該詞由“逋”與“事”組合而成:
“逋” (bū):
“事” (shì):
因此,“逋事”合起來指:
權威辭書釋義與引證: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
逋事:拖欠未辦之事。 引證: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莅任·看須知》:“如某欽件未完,某錢糧逋事未完。” 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 第510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 (此例中,“逋事”與“未完”連用,明确指拖欠未完成的事務,尤指錢糧征收等公事。)
《王力古漢語字典》(權威古漢語工具書):
逋:… ②拖欠。…逋事:拖欠未辦之事。 釋義來源:王力 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1013頁。
“逋事”是一個帶有書面語和古語色彩的詞彙,主要表示因拖延、延誤而拖欠未辦理的事務,尤其常用于指稱未完成的公事或職責。其核心在于強調事務的未完成狀态和拖延延誤的性質。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研究文獻中。
“逋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ū shì,其核心含義指積壓未處理的公事。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彙 | 含義 | 區别 |
---|---|---|
逋事 | 積壓的公事 | 強調事務未處理 |
逋負 | 拖欠賦稅或債務 | 側重經濟層面拖欠 |
逋逃 | 逃亡、逃避責任 | 指向外逃避的行為 |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提供原文片段。
暗傷邦縣傍尊報蒸逼除不赀冁爾昌亭之客徹瑟馳説疊垛衫董攝笃祿耳掴方具猦貍蜂午輻線龜疇過拂過庭子鴻悆恍恍蕩蕩毀壞灰移火變恢遠昏殆強嘴硬牙監追驕寵賈生記裡鼓車荊州樂疾人糾枝慷慨赴義刻印枯偃栗荴眇睨明良密啟庖羞乾筴筴前馬乾谿台鉛築寝容鋭兵沈鮑手镯説天良四不相四界四體百骸太師椅塌塌我負子戴五丁顯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