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擡扛”。吵架:兩人面紅耳赤地擡扛。茅盾 《春蠶》二:“為了那‘洋種’問題,她到現在常要和 老通寶 擡杠。”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八:“ 譚招弟 隨着她進來,一路吵吵嚷嚷和 鐘珮文 擡杠。”
“擡扛”(也寫作“擡杠”)是漢語中的方言俗語,主要用于描述雙方因意見不合而激烈争辯、互不相讓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指無意義的争辯或故意唱反調,常帶有“為争論而争論”的負面色彩。例如兩人因小事争執不休,互不相讓,即可稱為“擡扛”。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口語,常見于描述日常争吵或文學作品中的沖突描寫。例如茅盾《春蠶》中老通寶與家人的争論,周而複《上海的早晨》中角色間的争執。
民間活動起源
北方地區曾流行“擡杠會”表演:八人擡井字木架,上坐丑官與轎夫鬥嘴,通過誇張的争辯制造喜劇效果。表演中“擡杠”動作與言語沖突結合,逐漸演變為形容無理争辯的俗語。
方言演變
天津方言中,“擡扛”源于古代禊事(農曆三月初三的祈福活動),與舞獅、中幡等民俗表演并列,後詞義泛化為日常争辯的代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俗語的曆史演變,(光明網)及(微博民俗考據)。
擡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擡(tái)字是一個多音字,拼音為tái,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7;扛(gāng)字的拼音為gāng,部首為手,總筆畫數為6。将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形成了擡扛這個詞語的意義。
擡扛這個詞語的來源頗為有趣。最早的時候,擡扛指的是用肩膀扛物品的動作,在農村或者農田中經常使用。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擡扛的概念逐漸擴展開來,不僅僅用于形容具體動作,而且也用于比喻承擔重擔或者分擔工作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擡扛分别寫作擡(tái)和扛(gāng);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也是以擡(tái)和扛(gāng)的形式存在。
1. 他們兄弟倆一起擡扛着一根很長的木頭到村子裡修建房屋。
2. 這個項目太大了,需要大家一起擡扛,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扛杆:指用手托舉或肩膀扛着長杆或擔子。
2. 擡舉:指把人或事物提升到高位,提拔或表揚。
3. 扛鼎:指用手扛起大鼎,也比喻擔任重要職務或重擔任務的人。
近義詞:扛舉、擡升、挑擔。
反義詞:放下、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