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予的意思、賜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予的解釋

(1) [grant]∶作為一項恩惠而授予,恩賜

(2) [vouchsafe;bestow]∶恩賜,賞給

詳細解釋

(1).指常賜以外的特殊恩賜。《周禮·天官·大府》:“币餘之賦,以待賜予。” 鄭玄 注:“賜予,即好用也。” 孫诒讓 正義:“凡賜有常賜,有好賜。常賜者,歲時頒賜,著於秩籍者;好賜則常賜之外,以恩澤特受賜,非恒典也……此賜予專據好賜言也。凡經雲賜予者,并為好賜。”

(2).賞賜;賜給。《荀子·大略》:“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於國家也。”《漢書·食貨志上》:“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 宋 司馬光 《交趾獻奇獸賦》:“賜予簡而功無所遺,刑罰清而姦無所漏。” 冰心 《南歸》:“對于這些無情的自然,如陽光,如花卉,在她的病的靜息中,也是加倍的溫煦馨香。這是上天賜予,惟有她配接受享用的一段恩福!”

(3).指所賜予的東西。《新唐書·隱逸傳·武攸緒》:“賜予無所受,親貴來謁,道寒溫外,默無言。” 宋 蘇轼 《論高麗買書利害劄子》:“ 高麗 所得賜予,若不分遺 契丹 ,則 契丹 安肯聽其來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賜予"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地位高的人或神明将物品、恩惠、機會等給予地位低的人或凡人,帶有明顯的上對下、尊對卑的施與關系和恩惠、榮幸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與權威來源:

    • 授予;賞給(地位高者給地位低者):這是最核心的含義。強調施與者的尊貴地位和受與者的接受身份,常用于君主對臣民、長輩對晚輩、神明對凡人的給予行為。例如:"上天賜予我們豐饒的物産。"(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恩賜:強調這種給予是出于恩惠、仁慈或慷慨,并非理所當然或等價交換。受者常懷有感激之情。例如:"感謝命運賜予我這次機會。"(參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詞源與結構分析:

    • "賜"字本義就是上級給予下級,本身就蘊含了尊卑關系。《說文解字》:"賜,予也。從貝,易聲。"(參考《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予"是"給予"的意思。
    • 因此,"賜予"是同義複合詞,強化了"上對下給予"的含義。
  3. 用法特點:

    • 書面語色彩濃厚:多用于正式場合、文學作品或莊重表達,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 對象特定:施與者通常是具有權威、地位、神性或象征性崇高的事物(如自然、命運);接受者則相對處于低位或被動接受狀态。
    • 感情色彩:通常帶有莊重、尊敬、感激的意味。有時也用于表達一種不可抗拒、命中注定的意味(如"命運賜予的磨難")。
    • 搭配對象:常與"恩惠"、"機會"、"生命"、"財富"、"禮物"、"才能"、"福分"、"力量"、"智慧"、"權利"、"榮譽"等抽象或珍貴的事物搭配。
  4. 與近義詞辨析:

    • 給予/給:最通用的詞,不強調地位尊卑或恩惠意味,適用于任何施受關系(平等、上對下、下對上均可)。"賜予"則特指上對下的恩惠性給予。
    • 授予:側重于正式地給予(稱號、學位、權力、獎章等),強調官方或正式程式,尊卑意味不如"賜予"強烈。
    • 賞賜:與"賜予"意思非常接近,常可互換。但"賞賜"有時更側重于物質獎勵(如金銀財寶),而"賜予"的範圍更廣,包括抽象事物(如機會、才能)。"賞賜"的"賞"字本身帶有獎賞義。
  5. 文化内涵: "賜予"一詞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和感恩思想。在古代社會,君主對臣下的封賞、長輩對晚輩的饋贈、神明對世人的庇佑,都被視為"賜予",接受者需心懷感激與敬畏。這種文化内涵在現代漢語中仍有遺存,用于表達對崇高力量(如自然、命運)或尊長恩惠的感念。(參考《禮記·曲禮上》"賜果于君前";《詩經·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俾爾戬穀"等古籍中體現的"天賜"思想)

"賜予"是一個具有特定方向性(上對下)、強烈感情色彩(恩惠、莊重、感激)和書面語特征的動詞,專指地位尊貴者或崇高力量将物品、恩惠等給予地位較低者或凡人。其使用體現了對施與者地位的尊崇和對所受恩惠的珍視。

網絡擴展解釋

“賜予”是一個動詞,表示地位較高或有權力的一方将財物、權利、恩惠等主動給予地位較低或無權的一方。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定義
    指上級、尊長或權威者出于善意,将恩惠(如財物、權利、機會等)慷慨授予他人。例如:“大自然賜予了我們資源。”

  2. 情感色彩
    帶有尊敬、謙遜的意味,通常體現施予者的慷慨與被賜者的感恩,如“感謝父母賜予生命”。

二、使用場景與對象

  1. 傳統用法
    古代多用于君主對臣子的封賞(如《周禮》記載“币馀之賦,以待賜予”),或宗教中的神聖授予(如“上帝賜予智慧”)。

  2. 現代擴展
    可泛指抽象事物的給予,如“天賦是自然賜予的禮物”,也可用于強調被動獲得,如“命運賜予的挑戰”。

三、語言特點

  1. 近義詞
    賞賜、授予、恩賜(多強調單方面給予)。

  2. 反義詞
    奪取、掠奪、索取(強調主動獲取而非被動接受)。

四、使用注意事項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5、6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那曲備伍黜屍大幹大建大獎賽啖以重利盜憎颠颠倒倒颠越砥廉峻隅頂承堕倪二禮發撤燔黍擘豚剛酷膏馥糕幹廣播段鬼門關鬼中寒痹灰白賤命僥禍焦糖極惡疥壁崛彊铿鍧扣墀勞勞攘攘類群列女傳六陽會首旄旒末貨謀攻目刻拿印把兒牛彎盤根錯節辟雍破浪乾穹喬木仁事儒經散質傷單厍狄石蕊試紙食萬羊聽聆銅柱王節閑靜羨門校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