厍狄的意思、厍狄的詳細解釋
厍狄的解釋
複姓。 北周 有 厍狄昌 。見《周書·厍狄昌傳》。
詞語分解
- 厍的解釋 厍 (厙) è 方言,村莊(多用于村莊名)。 姓。 筆畫數:; 部首:廠; 筆順編號:
- 狄的解釋 狄 í 中國古族名。春秋前,長期活動于齊、魯、晉、衛、宋、鄭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因為他們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稱“北狄”(亦作“翟”)。 秦漢以後,中國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古代最下級的官
網絡擴展解釋
“厍狄”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複姓,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一、詞義與結構
- 讀音與字形:讀作“shè dí”,由“厍”(古同“舍”,表屋舍或姓氏)和“狄”(古代對北方部族的泛稱)組成,屬于典型的複姓結構。
- 姓氏屬性:主要流行于北朝至隋唐時期,鮮卑族後裔中較常見,如北周厍狄昌、北齊厍狄幹等人物均載于史冊。
二、曆史起源
根據北齊厍狄幹的摩崖造窟碑記記載:
- 族源:其先祖為北方弱水流域的部落首領,後遷徙至河西夏州(今陝北地區),與匈奴赫連氏并存六世,最終歸附北魏政權。
- 社會地位:厍狄氏世代擔任部落首領及北魏“領民酋長”,屬于北方遊牧民族中的貴族階層。
三、代表人物與事迹
-
厍狄士文(隋朝官員)
- 以清廉剛正聞名,任隨州刺史時生活簡樸,執法嚴明,甚至因兒子偷吃官廚餅而将其杖責入獄。
- 隋文帝曾賜群臣自取國庫財物,他僅取三匹絹,被贊為“清苦之極”。
-
厍狄伏連(北朝将領)
- 性格質樸勤勉,深得高歡信任,負責監視東魏皇帝元善見,後任鄭州刺史,但因聚斂無度暴露貪婪本性。
四、相關文化
- 成語關聯:部分文獻提及“婁公容狄”“詞不達意”等成語,但關聯性較弱,可能僅為同音或字形相近的衍生。
- 族群融合:厍狄氏的興衰反映了北朝時期鮮卑等少數民族與漢文化的融合過程,是研究民族史的重要個案。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或曆史事件,可查閱《周書·厍狄昌傳》或《北齊書》等正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厍狄:詞義
《厍狄》(shè dí)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并沒有明确的詞義,它來自于古代的一種稱呼,用于指代原始部落或野蠻的民族。
厍狄:拆分部首和筆畫
《厍狄》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廠”和“羊”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厍狄:來源
《厍狄》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史書《左傳》中,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居住在山區、生活方式粗野的民族。它在古代的描述中往往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
厍狄:繁體
《厍狄》的繁體字為「厍狄」。
厍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厍狄」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相似。
厍狄:例句
1. 《左傳》中有一句提到:“厍狄故晉市人。”意為“野蠻民族來到晉國做買賣。”
2. 在古代文獻中,常有類似的句子:“山中有多個厍狄部落。”
厍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1. 組詞:厍狄部落、厍狄族群、厍狄風俗
2. 近義詞:蠻夷、狄人、野人
3. 反義詞:文明、開化、文化民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