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銅制的支撐建築物的柱子。《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 栢梁 、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 明 何景明 《易水行》:“手持匕首摘銅柱,事已不成空駡倨。”《新民晚報》1990.8.5:“白玉般的礎石上聳立着粗大的銅柱。”
(2).神話傳說中的天柱。《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之山 ,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3).銅制的作為邊界标志的界樁。《後漢書·馬援傳》“嶠南悉平” 李賢 注引 晉 顧微 《廣州記》:“ 援 到 交阯 ,立銅柱,為 漢 之極界也。” 唐 張渭 《杜侍禦送貢物戲贈》詩:“銅柱朱崖道路難, 伏波 橫海舊登壇。” 清 趙翼 《陔馀叢考·馬氏銅柱有三》:“ 馬援 所立銅柱在 林邑國 ……此 漢 時所立銅柱在 交趾 者也; 馬總 為 安南 都護,建二銅柱於 漢 故處,劖著 唐 德,兼以明 伏波 之裔,此 唐 時所立銅柱亦在 交阯 者也; 五代 史 馬希範 攻 溪州 蠻,降之,乃立銅柱為表,命學士 李臯 銘之,此 五代 時所立銅柱在 五溪 者也。”
“銅柱”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各類文獻和解釋,其核心釋義如下:
建築構件
指銅制的支撐建築物的柱子。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建築,例如《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時期建造的“栢梁、銅柱、承露仙人掌”等建築結構。此類銅柱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也象征權力與奢華。
神話中的天柱
在傳說中,銅柱被視為連接天地的天柱。如《神異經·中荒經》描述昆侖山有“高入天”的銅柱,稱為天柱,體現古人對宇宙結構的想象。
邊界标志
古代用作劃分領土的界樁。最著名的例子是東漢馬援南征交趾時,立銅柱以标示漢朝南疆邊界(《後漢書·馬援傳》注引《廣州記》),唐代張謂、清代趙翼的詩文也提及此類銅柱的曆史意義。
成語中的比喻
引申為“堅固不倒的支撐物或人”,強調其穩固可靠的特質(如成語用法)。
擴展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記載、神話傳說及文化延伸,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原始文獻或考古研究。
銅柱,指以銅制成的柱子。銅柱在建築、雕塑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在古代,銅柱常被用于建造宮殿、神廟等重要建築物中,以展現其威嚴和貴重。
銅(金屬部,9畫)+ 柱(木字旁,6畫)
銅柱這個詞是從古代的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銅柱的寫法為「銅柱」。
古代漢字的銅柱寫法多種多樣,主要體現在文字的風格和字形上。比如,有的銅柱字形中的柱部分展現了不同的曲線和紋理,以表達出實物的特征。
1. 那座古廟的大殿前樹立着一對銅柱,曆經數百年仍然屹立不倒。
2. 比喻某人的才華就像穩固的銅柱,受到大家的敬重。
銅柱組詞:銅鑄柱、銅質柱、銅制大柱……
近義詞:青銅柱、鑄銅柱、銅紀念柱
反義詞:石柱、玻璃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