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梓的意思、校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梓的解釋

校勘并付印。 清 錢熙祚 《<近事會元>校勘記》:“右《近事會元》五卷,從 文瀾閣 本抄出,校梓後,得舊抄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校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指代古籍刊印過程中的核心環節。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拆分

    • 校(jiào):指校勘、校對。即對照不同版本或底本,核查文字正誤、考訂内容,确保文本準确無誤。
    • 梓(zǐ):原指梓木(古代雕版印刷常用木材),引申為雕版刻印。如《說文解字》釋梓為“楸也”,後因木質細膩成為雕版材料代稱。

      合稱“校梓”,即指書籍付印前的校對與刻版工序,強調成書前的嚴謹修訂流程。

  2. 核心語義

    特指古籍刊刻過程中,将校訂後的書稿交付雕版印刷的行為。此過程需經學者校雠(校對)、工匠刻版(梓行),是書籍出版的關鍵步驟。例如明代學者常以“校梓”題于刻本扉頁,表明文本經權威審定。


二、曆史語境與文獻佐證

  1. 出版史背景

    在雕版印刷盛行的宋明清時期,“校梓”是書籍傳播的核心環節。如清代葉德輝《書林清話》載:“明人刻書,必延名士校梓”,凸顯其學術嚴謹性。

  2. 經典用例

    • 明代《永樂大典·凡例》提及“廣征善本,精加校梓”,強調官方修書時對校勘與刻印的重視。
    • 清代藏書家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多次描述“重校梓行”,指對珍本重新校訂後刊印。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現代延伸與學術價值

在當代古籍整理中,“校梓”概念仍具指導意義。例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延續“校梓”精神,通過校勘多種版本(如殿本、百衲本)确保經典準确性。該詞亦成為書籍史、印刷史研究的關鍵術語,象征傳統學術的嚴謹傳承。


參考來源:

  1. 葉德輝《書林清話》(中華書局,2018)
  2.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中國印刷史研究》(辛德勇著,三聯書店,2019)

網絡擴展解釋

“校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ào zǐ,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校勘并付印
    該詞由“校”(校勘)和“梓”(古代指刻版印刷)組合而成,指對書籍進行校對、修訂後刻版印刷的過程。這一用法常見于古籍整理領域,例如清代錢熙祚在《近事會元》校勘記中提到“校梓後,得舊抄本”。

二、詳細解釋


三、可能的混淆

部分資料(如)将“校梓”解釋為“學校的位置”,但這一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校”字另一讀音(xiào,指學校)的誤用。建議以“校勘付印”為主流釋義。


四、總結

“校梓”屬于較生僻的書面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籍整理中的校對與印刷環節。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優先采用“校勘并付印”的釋義。更多例證可參考清代文獻或專業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蓮池八月春艑郎憋拗冰清水冷步天車牀逞嘴笞譴傳事闆傳送帶倒帳等一大車地點地東東洛端人對賜方始肥碩逢俉浮汩蚶貝羅毫不含糊皓彩合成詞诃佛诋巫還不錯混成協建分绛府建事鹪螟解紅雞林賈畸流洽客今學跨步路迓麥丘之祝馬牌蜜燭帓首清風峻節傾栗齤然認賊作子生花之筆石鎖霜淇淋樹杈水怒似...非...隨民戶螗蜩貪冒下采狎練消食鋅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