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資質凡庸,不堪為用。 唐 溫庭筠 《謝襄陽李尚書啟》:“某櫟社凡材,蕪鄉散質。” 宋 楊億 《受诏修書述懷感事三十韻》:“虛名同 鄭 璞,散質類 莊 樗。”
“散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散質”是古代文學中的謙辭,多用于表達對自身或他人資質的謙遜評價。如需更詳細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散質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作為名詞,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來使用。作為名詞時,散質表示物體内部的松散程度或者粒度大小。作為形容詞時,散質描述物體的質地輕薄、不結實或者容易散開。
散質的偏旁部首是散,總共有4個筆畫。
散質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用于形容理化學中物質的特性。後來逐漸擴展到描述日常生活中各種物質的性質。
散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散質」。
在古代漢字中,散質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寫法需要根據當時的文獻或者古代文物進行考證。但整體來說,古時候的散質字形與現代字形相差不大。
1. 這種紙的散質非常好,非常適合用來包裹易碎物品。
2. 這塊餅幹散質太差了,碰一下就會碎成渣。
1. 散布:散布意為分散擴散。
2. 散發:散發意為分散或釋放出來,通常用于形容氣味、光線等。
1. 松散:松散指物體的部分間隔較大,沒有緊密結合。
2. 疏松:疏松意味着物體内部的結構稀疏,缺乏緊密的連接點。
1. 緊密:緊密表示物體的結構或連接點緊湊,沒有松散的地方。
2. 結實:結實表示物體堅固,牢固,不容易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