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 唐 武宗 宰相 李德裕 , 宣宗 時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召一善知禍福僧人問前程,僧告以将遭貶南行萬裡,不久當還,因命中注定食羊萬口,有五百未滿。後十餘日, 振武 節度使遣使送米并饋羊五百, 李 大驚,召僧告其事,且欲還之。僧人說:羊至此,是已為相國有矣,還之無益,南行其不返乎!事見 唐 張讀 《宣室志》卷九、《太平廣記》卷九八。後遂以“食萬羊”表示聽天由命,不必強求富貴。 宋 陸遊 《村居酒熟偶無肉食煮菜羹飲酒》詩:“三畝青蔬了盤箸,一缸濁酒具杯觴。丈夫窮達皆常事,富貴何妨食萬羊。”自注:“ 李文饒 嘗遇異人雲:平生當食萬羊。”
“食萬羊”是一個源自唐代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命運、天意相關,主要解釋如下:
該成語源于唐代宰相李德裕的經曆。據《宣室志》《太平廣記》記載(),李德裕被貶後,曾向僧人詢問前程。僧人預言他将被貶至南方萬裡之遙,但因命中需“食羊萬口”(吃一萬隻羊),尚缺五百隻,故仍有回朝機會。十餘日後,振武節度使恰好送來五百隻羊,湊滿萬數。僧人認為此乃天意,預示李德裕将南行不返。後李德裕果然被貶海南,未能歸朝。
需注意的是,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貪得無厭”,但此說法缺乏文獻依據,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解。權威典籍與曆史記載均指向“順應天命”的含義。
多用于文學或哲理讨論中,表達對命運無常的慨歎,或勸誡他人坦然面對際遇。
(參考來源:、2、3)
《食萬羊》這個詞是指一個人具有非常貪婪的食欲,*********下無數頭羊的意思。形容一個人的飯量極大或者形容某人貪食無度。
《食萬羊》的拆分部首為“食”和“羊”,其中“食”的部首是“食”字本身,筆畫數為9;“羊”的部首是“⺶”,筆畫數為6。所以總的筆畫數為9+6=15。
《食萬羊》這個詞最早見于《莊子·養生主》一文中的“齊景公問陳于孔子,孔子不對。退而示子路。子路不說。曰:‘齊景公問爾,爾何以對?’曰:‘吾對曰:“肆意而伐罪過,食萬羊而不知其味。”’”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貪食的後果是過量而不享受其中的美味。
《食萬羊》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食萬羊」。
在古時候,漢字“食”字寫作“飠”,“羊”字寫作“⺶”,所以《食萬羊》可以寫作「飠萬⺶」。
1. 他真是個《食萬羊》的家夥,每次聚餐都能把一大桌子的菜吃個精光。
2. 你别再跟他出去吃飯了,他吃東西太多了,簡直就是個《食萬羊》。
1. 食量:指吃飯的能力或者飯量的多少。
2. 羊群:指有很多羊組成的群體。
1. 貪食無度
2. 食意無厭
3. 吃得賊多
1. 吃不下
2. 飯量小
3. 吃得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