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謀劃進攻之事。《孫子·謀攻》:“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梅堯臣 注:“全争者,兵不戰,城不攻,毀不久,皆以謀而屈敵,是曰謀攻,故不鈍兵利自完。”
“謀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謀攻”由“謀”(策劃、計劃)和“攻”(進攻、攻擊)組成,字面意思為策劃并實施攻擊的計謀。它常用于軍事或政治領域,強調通過策略而非單純武力取勝,如《孫子兵法》中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戰略層面
指通過周密謀劃實現進攻目标,核心是“以全争于天下”,即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勝利。例如《孫子·謀攻》提到“兵不頓而利可全”,主張通過謀略使敵人屈服,而非直接武力對抗。
應用場景
該詞源自《孫子兵法·謀攻篇》,原文強調“全國為上,破國次之”,主張保全敵方資源而非摧毀,體現“全勝”思想。
“謀攻”不僅是軍事術語,更是一種智慧策略,其核心在于通過謀略實現目标,減少直接沖突的消耗。如需深入了解,可參考《孫子兵法》相關章節。
謀攻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通過謀略和計劃來進行攻擊或進攻的行為。
謀攻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手,其中言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思,手表示與手的動作相關的意思。
謀攻的筆畫數目是12畫。
謀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隱公三十年》:“夏六月,公欲伐蔡,曰:‘欲以觀于謀攻。’”這裡的謀攻指的是通過謀略和計劃來進行攻擊的手段。
謀攻的繁體字為謀攻。
在古時候,謀攻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為“謀”, “襪”, “蟬”, “鐺”,其中“襪”、“蟬”、“鐺”都是根據謀攻的發音寫成的諧音字。
1. 這次戰鬥勝利得益于我們的精确謀攻。
2. 他運用了巧妙的謀攻,迅速奪取了敵軍的陣地。
謀計、攻勢、謀略、進攻、攻擊
謀略、計策、計謀、智謀
防守、守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