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ng-cherished ambition] 一向懷有的願望
呂大防、 劉摯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宋史·蘇轍傳》
以償夙願
平素的心願。 唐 杜甫 《昔遊》詩:“餘時遊名山,發軔在遠壑。良覿違夙願,含凄向寥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又以我兩人有五年夙分,故以我來報曩恩,了夙願耳。” 清 夏燮 《中西紀事·互市檔案》:“遂将城垣拆毀,建造洋樓,綿亘數裡,挈眷居住,自謂足償其夙願,不復他求。”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倘能暫時居鄉,本為夙願。”
“夙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sù yuàn(注意“夙”不讀shù),意為長久以來懷有的願望或志向,常帶有對理想執着追求的情感色彩。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指一個人長期存在、未曾實現的願望,強調時間跨度和情感深度。例如:“他終于實現了登上珠峰的夙願。”
詞源與結構
文學與日常表達
情感色彩
隱含對願望實現的珍視與不易,如:“良觌違夙願,含凄向寥廓。”(杜甫《昔遊》)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出處或文學引用,可查閱杜甫《昔遊》或《宋史》相關段落。
夙願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非常長久的願望或期望,通常指一個人長久以來一直追求而未能實現的心願。
夙願的拆分部首是夕(xī)和心(xīn),夕部表示夜晚的時候,心部表示與心思、情感有關的含義。
夙的筆畫數為4,願的筆畫數為13。
夙願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夙世冤業隨身過,寄身何日卻沖霄。願将養得報農夫,誰種秋來誰小蓬。”
在繁體字中,“夙”被寫作“夙”,而“願”被寫作“願”。
在古時候,夙願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夙可以寫作“旬”或“暰”,願可以寫作“譔”或“譫”。
1. 他心懷夙願,一直追求着自己的夢想。
2. 她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夙願,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舞者。
夢夙、願景、志願
心願、心願、希望、心願、願望
現實、現實、絕望、無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