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一種字體。 唐 韋續 《墨薮》卷一:“ 周文王 史 史佚 作虎書。有虎不害人,名騶虞,因茲始也。”
“虎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具體使用需結合語境判斷:
傳說中的字體
根據唐代韋續《墨薮》記載,虎書是周文王時期的史官史佚所創的一種字體。傳說因當時出現名為“騶虞”的瑞獸(虎類但不傷人),史官受此啟發創制了這種字體。
引申含義(文筆雄健或軍事書籍)
部分詞典(如)提到“虎書”可比喻文筆雄健有力的書籍,或形容具有威力的軍事著作,但此用法較為少見,可能屬于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墨薮》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漢字演變研究資料。
《虎書》是指一本關于虎的書籍,旨在介紹虎的生态、習性、分類等内容。
《虎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虍(丨一匕) 和 書(丨纟).
其中,虍的筆畫數為一畫,而書的筆畫數為三畫。
《虎書》一詞源于古代漢字的發展。古時候,人們将關于某種動物的知識和經驗記錄在紙上,形成了專門的書籍。虎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動物之一,人們也開始編寫與虎相關的書籍,從而形成了《虎書》這個詞。
《虎書》的繁體字為《虎書》。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存在一些差異。根據曆史文獻記錄,古時候漢字“虎”的寫法相對簡化,由當時的象形文字逐漸演變而來。古代漢字寫法通常更加形象化,以便于記憶和書寫。
1. 他在圖書館找到了一本關于虎的《虎書》。
2. 學生們在課堂上閱讀《虎書》,了解虎的生态知識。
虎影、虎口、虎嘯、虎狼之勢、虎視眈眈。
《虎書》的近義詞可以是《虎經》、《虎志》。
《虎書》的反義詞可以是《兔書》、《鹿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