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寵辱的意思、寵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寵辱的解釋

榮寵與恥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栖逸》:“ 阮光祿 在 東山 ,蕭然無事,常内足於懷。有人以問 王右軍 , 右軍 曰:‘此君近不驚寵辱,雖古之沉冥,何以過此。’” 唐 陳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參軍崇嗣》詩:“是非紛妄作,寵辱坐相驚。” 宋 範仲淹 《嶽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寵辱是漢語中表達個人榮辱境遇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構成 "寵"字從宀龍聲,本義指尊崇、偏愛,《說文解字》釋為"尊居也";"辱"字甲骨文象手持耒具耕作,引申為屈辱,《說文解字》解作"恥也"。二字組合形成對立統一的語義場,完整涵蓋人生際遇的極端狀态。

二、哲學内涵 該詞在道家典籍中具有特殊意蘊,《道德經》第十三章提出"寵辱若驚"的著名論斷,強調超脫榮辱得失的修養境界。北宋範仲淹《嶽陽樓記》"寵辱偕忘"的表述,則展現儒家士大夫的豁達胸襟。

三、文化延伸 古代訓诂著作《玉篇》将"寵"釋為"榮耀也","辱"解作"污也",這種價值判斷深刻影響着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現代《漢語大詞典》統合曆代釋義,界定其核心含義為"恩寵與羞辱,引申指人生境遇的起伏"。

網絡擴展解釋

“寵辱”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寵辱(拼音:chǒng rǔ)指榮寵與恥辱,即人在社會中所經曆的兩種極端境遇:受尊崇的榮耀與遭貶低的屈辱。該詞常用來形容個人境遇的起伏,既有被重視、受寵愛的經曆,也有被輕視、受侮辱的遭遇。


二、哲學内涵

  1. 道家思想中的“寵辱若驚”
    在《道德經》第十三章中,老子提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強調人若過分在意榮辱得失,會因患得患失而失去内心的安甯。例如,得寵時擔心失去,失寵時又感到屈辱,本質上源于對自身地位的執着。
    核心觀點:超越寵辱,達到“無身”(即不執着于自我)的境界,方能擺脫困擾。

  2. 辯證關系
    寵與辱看似對立,實則互為因果。如《世說新語》中記載,阮光祿因“不驚寵辱”而被稱為超脫之人,體現了對兩者淡然處之的态度。


三、經典引用與例句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哲學思想或文學典故,可參考《道德經》第十三章及《世說新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盎盂相擊白糵背場熛火标記蛂蟥裁可長畫車賦誠士酬金串車出花樣打鄉談登膳電子論敵國通舟敦長法律部門封畛扶拱幹耗韓潮蘇海漢宮秋橫意厚葬槐菌黃九豁剌交通開頂風船髡徒括刷兩賢相厄聊以塞責門神拗調農科院強壯牽鹽清韶情蹤器許全盤托出卻複诎彊辱殘聖事審名收埋樹屏逃免提燈通典惟口起羞文弊無煩烏蠻鬼向遣線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