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寵與恥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栖逸》:“ 阮光祿 在 東山 ,蕭然無事,常内足於懷。有人以問 王右軍 , 右軍 曰:‘此君近不驚寵辱,雖古之沉冥,何以過此。’” 唐 陳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參軍崇嗣》詩:“是非紛妄作,寵辱坐相驚。” 宋 範仲淹 《嶽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寵辱”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寵辱(拼音:chǒng rǔ)指榮寵與恥辱,即人在社會中所經曆的兩種極端境遇:受尊崇的榮耀與遭貶低的屈辱。該詞常用來形容個人境遇的起伏,既有被重視、受寵愛的經曆,也有被輕視、受侮辱的遭遇。
道家思想中的“寵辱若驚”
在《道德經》第十三章中,老子提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強調人若過分在意榮辱得失,會因患得患失而失去内心的安甯。例如,得寵時擔心失去,失寵時又感到屈辱,本質上源于對自身地位的執着。
核心觀點:超越寵辱,達到“無身”(即不執着于自我)的境界,方能擺脫困擾。
辯證關系
寵與辱看似對立,實則互為因果。如《世說新語》中記載,阮光祿因“不驚寵辱”而被稱為超脫之人,體現了對兩者淡然處之的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哲學思想或文學典故,可參考《道德經》第十三章及《世說新語》等文獻。
寵辱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受到寵愛或者受到恥辱。寵指得到特别的寵愛或優待,辱表示受到羞辱或恥辱。寵辱通常一起使用,用來表示人生的榮辱和變遷。
寵辱的部首分别是宀和辶。宀是“宀”字旁,表示“室内”,辶是“辶”字旁,表示“行走”。寵辱的總體部首組成表示一個人在家庭和輿論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變化。
寵辱由兩個字組成,來源于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思想。在古代的中國社會,家庭地位和聲譽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和成功非常重要。受到寵愛意味着家族的榮耀和地位,能夠獲得更好的資源和機會;而遭受恥辱則表明家族的恥辱和不幸,會給個人的前途和發展帶來阻礙。
寵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寵辱,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寵辱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寵的古字寫作“寵”,由宀(宀字旁)和爿組成,表示在室内受到爿的優待;辱的古字寫作“辱”,由辰(辰字旁)和邑組成,表示被辰的官員所羞辱。
以下是寵辱的例句:
1.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會經曆寵辱、得失。
2. 堅強的人能夠承受寵辱,不為外界的評判所左右。
寵辱的組詞:寵辱不驚(形容人在面對得失時泰然自若)、榮辱觀(指對于個人的聲譽和成就的看法和态度)。
寵辱的近義詞:榮辱。
寵辱的反義詞: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