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人的意思、絶人的詳細解釋
絶人的解釋
1.猶過人。2.與人世隔絕。
詳細解釋
1.猶過人。《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論》:“彼無異故,智略絶人,獨患無身耳。” 宋 蘇轼 《論河北京東盜賊狀》:“ 宋武帝 以英偉絶人之資,用武歷年而不能并中原者,以不得 河 北也。” 明 邵璨 《香囊記·媾媒》:“聞得他才貌絶人,特央你去説親。” 清 吳偉業 《雁門尚書行》序:“長身伉爽,才武絶人。”
2.與人世隔絕。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本事》:“貴其内能自約,外能絶人也。” 明 李贽 《答耿司寇》:“其杜門不出,非簡亢也,非絶人逃世也。”
詞語分解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人的解釋 人 é 由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并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動物:人類。 别人,他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待人熱誠。 人的品質、性情、名譽:丢人,文如其人。 己我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絶人”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書面或古雅的用法,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主要角度解釋,均源于古代漢語的用法:
-
斷絕後代;使後繼無人
- 釋義: 指家族或血脈沒有子孫延續,導緻香火斷絕。
- 字源解析:
- 絶 (jué): 本義為“斷絲”(《說文解字·糸部》:“絶,斷絲也。”),引申為“斷絕”、“終止”、“窮盡”。
- 人: 此處指後代、子嗣。
- 結合義: “絶人”即“斷絕了(傳承的)人”,指沒有後代繼承。常帶有遺憾或不幸的意味。
- 典籍例證:
- 《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雖然沒有直接使用“絶人”,但“無後”的概念與此義相通,強調了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會導緻宗族祭祀斷絕(即“絶人”的一種體現)。
- 此義在古代文獻中常與宗法制度、家族傳承相關。
-
(才智、能力等)超越常人;獨一無二
- 釋義: 形容人的才能、技藝、品行等極為出衆,遠遠超過一般人,達到極高的境界。
- 字源解析:
- 絶 (jué): 在此引申義為“超越”、“跨越極限”、“達到頂點”、“獨一無二”。
- 人: 指普通人、一般人。
- 結合義: “絶人”即“超越常人的人”,指在某方面具有超凡脫俗、登峰造極的才能或特質。
- 典籍例證:
-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評價韓信:“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其中“不伐己功,不矜其能”雖非直接使用“絶人”,但描述的是頂尖人物(其能本已“絶人”)應有的謙遜态度。
- 此義常用于贊譽曆史人物或文學作品中非凡的角色。
“絶人”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主要保留其古義,包含兩個看似相反實則相關的核心義項:
- 斷絕後代: 指沒有子嗣繼承,導緻血脈或事業中斷。此義強調“斷絕”和“無繼”。
- 超越常人: 指才智、能力等達到極高的、常人難以企及的水平。此義強調“超凡”和“卓越”。
理解具體語境是判斷“絶人”确切含義的關鍵。在現代使用中,第二個義項(超越常人)相對更常見于文學性或評價性語境中。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著): 對“絶”字本義的解釋,是理解其引申義的基礎。權威的漢字字源字典。
- 《孟子》 (戰國·孟子及其弟子著): 儒家經典,其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後世對“絕嗣”(即“絶人”第一義)的看法。
- 《史記》 (西漢·司馬遷著):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語言精煉,人物評價深刻,其描述傑出人物的筆法常體現“超越常人”(即“絶人”第二義)的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絶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和方言中具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标準漢語釋義
-
超越常人
指某人在才能、智略或品貌等方面遠超普通人。例如:
-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論》提到“智略絶人”;
- 蘇轼《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以“英偉絶人”形容宋武帝的才能。
-
與世隔絕
表示與人世分離或隱居的狀态。如漢袁康的文獻中提及“與人世隔絕”的用法。
二、方言特殊含義
在河南豫北、四川重慶等地方言中,“絕人”帶有負面色彩:
- 罵人或詛咒:如“他先絕人”意為“他先罵人”;
- 詛咒斷絕後代:部分語境隱含“斷絕子嗣”的惡意。
三、使用建議
- 标準用法多用于古籍或文學創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 方言中需謹慎使用,避免誤解或冒犯他人。
來源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典、查字典及方言研究,古籍例證參考《史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察明訪白梓飽參表崇壁間蛇影冰解不意承籍初然村司酢僞彈兌得分反亂肺吸蟲富樂更羸亘古奇聞廣開才路鬼關瞶眩皡天煥燿彙攏檢促踐污浃髓淪膚徑複金苗今蚤克然留壁绺鬏壟竈淪藴鹭鹓貓鼠同乳悶怒摩拊磨晚貧劇諐殃氣斷七廟略契末起齋全權代表屈伸潤屋掃迳慎核神巫屍祿素飡述遵素衣天理昭彰倜踼烏骨雞無及舞榭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