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學的意思、滅學的詳細解釋
滅學的解釋
消滅學術。指 秦始皇 焚書坑儒。 漢 蔡邕 《宗廟疊毀議》:“左中郎将臣 邕 議,以為 漢 承 秦 滅學之後,宗廟之制,不用 周 禮。” 南朝 梁 沉約 《修定樂書疏》:“竊以 秦 代滅學,《樂經》殘亡。”《隋書·經籍志一》:“遭 秦 滅學,至 漢 ,唯 濟南 伏生 口傳二十八篇。”
詞語分解
- 滅的解釋 滅 (滅) è 火熄:熄滅。 消失,喪失:滅口。滅亡。不可磨滅。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株連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親屬,都被一起殺掉)。 淹沒:滅頂之災。 亡明着 筆畫數:; 部首:火; 筆
- 學的解釋 學 (學) é 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習。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曆。學步邯鄲(譏諷人隻知模仿,不善于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學步”)。 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簡稱“學”
網絡擴展解釋
“滅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拼音:miè xué,由“滅”(消滅)和“學”(學問)組成,字面意為“消滅學術”。
- 核心指向:特指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即通過焚燒典籍、坑殺儒生等手段摧毀學術傳承。
2.曆史背景
- 秦朝統一後,為加強思想控制,焚燒六國史書及諸子百家著作,僅保留實用技術類書籍,并坑殺數百名儒生,導緻大量文化典籍失傳。
- 漢代蔡邕曾提到“漢承秦滅學之後”,表明漢代制度受此事件影響,未沿用周禮。
3.延伸意義
- 文化消亡:形容學問、文化的衰落或斷絕,如南朝沈約提到“秦代滅學,《樂經》殘亡”。
- 社會批判:用于批評不重視教育、破壞知識傳承的現象。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曆史讨論或文化批評,如描述古代典籍散佚時稱“遭秦滅學”,或警示當代忽視教育的後果。
5.相關文獻
- 《隋書·經籍志》記載秦滅學後,漢代僅靠伏生口傳《尚書》二十八篇,可見其影響深遠。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宗廟疊毀議》《修定樂書疏》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滅學的意思
滅學是一個成語,意為“消滅學問”或“扼殺學術研究”。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力量或行為對學問的阻礙、破壞或壓制。
滅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滅學的拆分部首是火(火),筆畫數為7畫。
滅學的來源
滅學最早出自于《漢書·鄭衆傳》。故事中,鄭得功參加科舉考試,但因得罪了權貴而無法通過考試。鄭得功感歎道:“吾聞子貢(顔子)之‘能理而不能言’,吾必為滅學之後矣。”意思是說自己雖然有學問,但由于言辭不當無法表達出來,因此注定要消失于學術之中。
滅學的繁體
滅學的繁體字為滅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學”寫作“學”,沒有現代簡化字的寫法。
滅學的例句
1. 這位學者因政治原因被迫離職,真是一次滅學的事件。
2. 士人的才華被壓制,導緻整個社會陷入了滅學的狀态。
滅學的組詞
1. 停學:學習中斷,停止學業。
2. 廢學:取消學校或學習機構的設立。
3. 空學:沒有實質内容或沒有價值的學問。
滅學的近義詞
阻礙學問、撲滅學問、抑制學術研究、打壓學術自由。
滅學的反義詞
發展學問、促進學術研究、鼓勵學習、推動學術進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