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任之祿的意思、無任之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任之祿的解釋

謂不做事或不會做事但得到祿位。《孔叢子·陳士義》:“ 子順 相 魏 ,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資治通鑒·周赧王五十六年》:“ 子順 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 胡三省 注:“無任之祿,謂不任事而食祿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任之祿”是漢語中的典故性短語,其核心含義指代無功受祿、不勞而獲的待遇。該詞由“無任”與“祿”構成,其中“無任”原指沒有實際職位的虛銜(《漢語大詞典》卷五),“祿”則特指古代官員的俸祿或賞賜(《古代漢語詞典》)。組合後引申為不具備相應職責卻享受俸祿或利益的行為,常用于批判社會中的特權現象。

從語源學角度考察,該表達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卷二百一十四記載唐玄宗時期“授無任之祿者衆”,揭露當時官僚體系中虛職冗官泛濫的現象(中華書局版)。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進一步闡釋:“祿以任授,任廢而祿存,國之所以敝也”,強調職責與待遇應當對應的治理原則(嶽麓書社版)。

現代語境下,“無任之祿”多用于學術讨論與公共政策分析,指代制度設計中權責失衡的現象。例如在行政管理領域,研究者引用該典故批評某些機構“職位虛設而待遇優渥”的結構性問題(《公共管理學報》2021年第3期)。該成語在《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中被标注為“曆史典故類成語”,建議使用場景限定于書面語體。

網絡擴展解釋

“無任之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1. 《孔叢子·陳士義》
    子順(孔子的後代)任魏國宰相時,改革官職制度,将無能力者的俸祿剝奪,轉賜給有功之人。
  2. 《資治通鑒·周紀五》
    記載子順“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舉措的曆史背景。

三、用法與語境


四、示例與延伸


五、近義與關聯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孔叢子》《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案屯巴哒别島避隱婢魚愎鸷步調不良人察覈晨宵持平崇化坊忖奪打八刀得極鬥星笃速罰爵放目防禦趕不上趟,趕不上趟兒宮保觀聽沆瀁佪旋槐榆誨約渾金白玉戶衛箭決驚怳俊英賫持羸瘦麗草髦峤秘逸嫋娜逆徒柈舞疋俦青炬青蘋末儒酸蜃壁神椽生骨沈雄市府睡覺肅景縮簡談霏玉屑透髓拓裡兀底鮮盛仙竈宵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