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聳膊成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其詳細解釋:
形容人聳肩縮頸的姿态,或指因瘦削導緻肩膀凸起如“山”字形的外貌特征。該成語通過誇張的比喻,生動刻畫了人的體态或動作。
源自宋代陸遊的《衰疾》詩句:“捉襟見肘貧無敵,聳膊成山瘦可知。”。
另有唐代長孫無忌《嘲歐陽詢》詩中提到:“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說明此詞在唐代已有類似用法,但正式出處仍歸于陸遊的詩作。
成語中的“山”字既指身形輪廓,也暗含漢字象形特點,體現了漢語以形表意的獨特性。常用于文學描寫,增強畫面感與形象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衰疾》原文或唐代文人轶事。
《聳膊成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高大峻峭的山峰,形容山勢陡峭挺拔。
《聳膊成山》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耳、肉,共有12個筆畫。
《聳膊成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衆人聳膊成山。”意思是圍繞膊肩而起的人數極多。
《聳膊成山》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法為「聳脖成山」。
在古時候,該成語的漢字寫法為「聳膀成山」。
1. 這座山峰高聳入雲,真是一座聳膊成山的巍峨之作。
2. 他用力舉起托舉杠,龍門險峰的岩壁像一座聳膊成山的巨無霸般屹立在前。
聳立、聳立、巍峨、屹立。
高聳入雲、屹立不倒、巍然屹立。
低矮平坦、不突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