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合乎法度。《戰國策·魏策二》:“臣聞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計。今王所以告臣者,疏於度而遠於計。”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君子動作有應,從容得度。”
(2).佛教語。謂得以渡過生死之海而進入涅槃境界。《無量壽經》卷下:“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3).指得到引度,披剃出家。 唐 劉長卿 《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蕭使君》詩:“宰臣思得度,鷗鳥戀為羣。” 唐 劉禹錫 《唐故衡嶽律大師湘潭唐興寺俨公碑》:“自是登壇莅事三十有八載,由我得度者萬有餘人。”
(4).道教語。謂得道、成仙。《太平經》卷四十:“高才有天命者得度,其次或得壽。”
得度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涵蓋日常用語、佛教術語及古漢語用法:
指脫離危險或困境,得到救助。
例句參考:
“遇險者因救援及時而得度難關。”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得度”為“得以越過;獲救”。
此為“得度”的核心宗教含義,包含三重内涵:
指通過修行斷除煩惱,脫離生死輪回之苦。
典出:《大智度論》雲:“得度生死大海,至涅槃彼岸。”
特指通過剃度儀式正式成為僧侶。
例證:《高僧傳》載“智者大師得度後,精研律藏”。
高僧引導他人修行解脫,亦稱“度人”。
引證:《法華經·譬喻品》:“以佛教門,得度三界。”
來源:
指言行符合禮法規範。
典籍用例:
《禮記·哀公問》:“民之所由生,禮為大……如此則得度矣。”
釋義:行為合乎禮制方能稱為“得度”。
來源:《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佛學典籍,語義覆蓋全面性經專業校驗)
“得度”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涵蓋以下四類解釋:
指行為或事物符合規範、法則。例如《戰國策·魏策二》提到“王者得度”,強調君主需遵循法度。漢代王褒的《四子講德論》也以“從容得度”形容君子舉止得體。
指修道者達到得道成仙的境界,強調通過修煉實現超脫。
該詞既可指現實中的規範符合,又含宗教層面的超脫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的文獻引述。
薄植補刺大小杜疊起定影鬥艦浮點數覆墜感風簿搆造鬼判規銀害事哈雷彗星合語揮拍晦心活現世加額講故事膠接嬌懶潔悄九慝記想寬疾靈蠵琳腴柳鑵瞑工冥觀拿腳南陽三葛畔亂陪葬噴騰剖決如流山盟海誓沈粹生金十八賢授官廳水畜水綠説述術士宋清松蔭踢打抟鑪褪淡唍爾汍汍武傷瑕蛤鄉納顯戮憲治獻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