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微的意思、刍微的詳細解釋
刍微的解釋
卑微的人。 北周 黎景熙 《大旱又上武帝書》:“自古至治之君,亦皆廣延博訪,詢採芻微,置鼓樹木,以求其過。” 南朝 陳 徐陵 《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 華皎 擢自芻微,叨居蕃翰,情慙犬馬,罔顧恩靈。” 唐 駱賓王 《上郭贊府啟》:“加以延賓置驛,接士軾廬,采拔芻微,邁欽賢于司隸;提奬幽滞,軼取俊于 淳于 。”
詞語分解
- 刍的解釋 刍 (芻) ú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飼養牛馬的草料)。反刍。 割草:刍荛(割草稱“刍”,打柴稱“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後常用作向人陳述意見的謙辭)。刍言(常用來謙稱自己的言論)。刍議(
- 微的解釋 微 ē 小,細小:細微。輕微。微小。微型。微觀。微雕。微積分。微電腦。微量元素。謹小慎微。微乎其微。 少;稍:稍微。微笑。微調(俹 )。 衰落;低下:卑微。微賤。 精深;精妙:微妙。精微。微言大義。
網絡擴展解釋
“刍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chú wēi
- 釋義:指卑微、地位低下的人,或形容事物微不足道。
- 構成解析:
- 刍:原指喂牲口的草料,引申為粗賤、卑微之物(如“刍議”表示謙稱自己的言論)。
- 微:微小、低微,強調存在感或價值微弱。
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
- 北周黎景熙《大旱又上武帝書》中提及“詢採芻微”,意為帝王廣納卑微者的建議。
- 南朝陳徐陵《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用“擢自芻微”形容華皎出身低微卻受重用。
- 唐代駱賓王《上郭贊府啟》以“采拔芻微”表達對賢才的重視。
-
典故補充:
據傳秦始皇曾用“刍微”貶斥批評者的言論微不足道(提及,但需注意此說未見于權威史籍,可能為後世附會)。
現代應用
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如需引用典故,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核實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刍微(chú wēi)作為一個詞彙,有着豐富的意義。下面是對這個詞的各個方面進行簡要介紹:
部首和筆畫:
刍(chú)是由刂(dāo)和艹(cǎo)組成的。
微(wēi)是由彳(chì)和蘭(lán)組成的。
來源:
刍微一詞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莊子·養生主》:“道渾無害,刍充氣官。”其中,“刍”表示調養生息,“微”則指微小的事物。
繁體:
刍微的繁體為「芻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刍微而言,古時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遺憾的是我無法提供準确的古代寫法,因為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例句:
1. 愛的力量蘊含在刍微之中。
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了一些刍微之事。
組詞:
刍微能夠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含義,例如:刍議(chú yì)表示對某一事情提出建議或意見。
近義詞:
與刍微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微小、細微、細小等。
反義詞:
與刍微意思相反的詞彙可能包括:巨大、顯著、重要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你對刍微的了解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