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擯诏的意思、擯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擯诏的解釋

對賓主雙方作介紹的人。《禮記·禮器》:“故禮有擯詔,樂有相步,溫之至也。” 鄭玄 注:“擯詔,告道賓主者也。詔,或為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擯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具體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

  1. 基本含義
    根據《禮記·禮器》的記載,擯诏指古代禮儀中對賓主雙方作介紹的人,承擔引導、告知禮儀流程的職責。鄭玄注:“擯诏,告道賓主者也。”這裡的“诏”通“紹”,意為引介、傳達。

  2. 詞源與構成

    • 擯(bìn):本義為引導賓客,後衍生出排斥、拒絕之意(如“擯棄”)。
    • 诏(zhào):原指帝王诏令,但在“擯诏”中特指告知、引介。
      該詞屬于古代禮制術語,與現代漢語中的“司儀”或“禮賓人員”功能類似。
  3. 文獻出處
    主要見于《禮記·禮器》:“故禮有擯诏,樂有相步,溫之至也。”此處強調禮儀的細節需通過專人協調,體現古代禮樂文化的嚴謹性。

  4. 現代誤讀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拒絕接受诏令”,這屬于對字面意義的誤解。此類誤讀可能源于“擯”的引申義(排斥)與“诏”的常見義(命令)的錯位組合,但不符合原典含義。

  5.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研究古代禮制、經學文獻或文言文注釋中,現代日常語境已極少使用。

建議在具體應用中優先參考《禮記》等經典文獻,并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的禮儀角色。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擯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拒絕皇帝的诏令或命令。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和辛部,總共有12個筆畫。《擯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制度中,當時皇帝會發布各種诏令,而一些臣子或官員會因為某種原因對這些诏令進行拒絕或反對,這就形成了這個詞彙。 《擯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什麼區别。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但《擯诏》這個詞的寫法在古代與現代并無太大差異。 以下是一個關于《擯诏》的例句:他因為無法接受皇帝的诏令,故而擯诏不從,這引起了一場風波。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擯斥、擯棄、擯除等。 近義詞可以是:拒絕、抵制。 反義詞可以是:接受、從命。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