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及 策 軍到,并不許一人擄掠,雞犬不驚,人民皆悅,賫牛酒到寨勞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陸中丞》:“賊知 濟南 有備,乃不敢南向。已而官兵奏捷,一城雞犬不驚焉。” 李根源 《記雲南起義》:“事定, 文光 被舉為 滇西 都督,市井晏然,鷄犬無驚。”
“雞犬不驚”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文王與子牙放炮起兵,一路上父老相迎,雞犬不驚。” ——《封神演義》。
部分文獻提到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莊子·齊物論》“雞犬之聲相聞”的意境,但直接出處仍以宋代文獻為準。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江表傳》等古籍。
《雞犬不驚》是形容心境安甯,不受外界幹擾的狀态。比喻心境穩定,不因外在的事物而驚慌失措。這個成語源于古代的典故。
《雞犬不驚》中的“雞”字的拆分部首是“鳥”,它的筆畫數為9。《雞犬不驚》中的“犬”字的拆分部首是“犭”,它的筆畫數為8。
《雞犬不驚》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唐代文學家李賀的《李莫愁詩》。在這首詩中有一句“斜月沉沉樓影斷,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驚殺玉郎金殿開。籠鳥鳴雞犬不驚,嗟我誰與共孤舟。”這句詩中使用了“雞犬不驚”來形容夜晚的甯靜和悲涼。
“雞犬不驚”的繁體字為「雞犬不驚」。
古代對于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異。使用《康熙字典》作為參考,古代“雞”字的寫法為“鷄”,“犬”字的寫法為“犬”。在古代的碑文和金石文中還可以看到其他變體的寫法。
他的心境甯靜淡定,仿佛雞犬不驚。
雞飛狗跳、雞犬不留、貓狗不待、狗急跳牆。
鴉雀無聲、靜若處子、甯靜自若。
雞飛狗跳、張皇失措、驚慌失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