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部儒家經典。《宋書·百官志上》:“國子祭酒一人,國子博士二人,國子助教十人。《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穀梁》各為一經,《論語》、《孝經》為一經,合十經。助教分掌。”
(2).指五經五緯,即《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及《詩緯》、《書緯》、《禮緯》、《易緯》、《春秋緯》五緯。《南史·隱逸傳上·周續之》:“ 續之 年十二,詣 甯 受業。居學數年,通五經、五緯,號曰十經,名冠同門,稱為 顔子 。”
關于“十經”的含義,曆史上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核心内容
指《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九部經典,加上《論語》與《孝經》合為一經,共十部。這一分類源自南朝《宋書·百官志》,用于國子監教學體系。
曆史背景
該分類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教育的發展,将原本的“五經”擴展為更系統的十經,并設立助教分科教授。
五經與五緯
“五經”即傳統《詩》《書》《禮》《易》《春秋》;“五緯”指與之對應的緯書,如《詩緯》《書緯》《禮緯》《易緯》《春秋緯》。兩者合稱“十經”。
應用實例
據《南史》記載,南朝學者周續之通曉五經五緯,被贊譽為“十經”,可見這一概念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性。
兩種解釋分别對應不同曆史時期的儒學體系:前者側重官方教育制度,後者融合了漢代盛行的谶緯之學。由于文獻記載差異,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十經》指的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的十部書籍的集合。這些經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載體,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十經》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十”和“經”。
“十”的拆分部首是“十”本身,它是表示數字“10”的意思;筆畫數為2。
“經”的拆分部首是“廣”,它表示書籍、經典的意思;筆畫數為9。
《十經》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朱熹的經學體系中。他将儒家經典分類整理後,将其中的十部書籍定為“十經”。
《十經》的繁體字為「十經」,字形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區别。
古代漢字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十經》中的“經”在古代寫作“經”,字形稍有差異。
1. 學習《十經》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2. 他熟讀《十經》,對儒家經典有深入的理解。
3. 《十經》中的經典蘊含了豐富的智慧和道德觀念。
1. 經書:指的是寫有儒家經典的書籍。
2. 經學:研究儒家經典的學問。
3. 經典:古代書籍中的精華,也指具有影響力的作品。
1. 《四書五經》:古代儒家經典中的另一種分類,比《十經》略為廣義。
2. 《四書》:儒家經典中的四部書籍,與《十經》有部分重疊。
1. 非經:指非儒家經典的書籍。
2. 非學:表示對儒家經典知識的無知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