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什麼。《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楊倞 注:“‘已’與‘以’同。問何以謂之人而貴於禽獸也。”《漢書·馮唐傳》:“ 唐 對曰:‘ 齊 尚不如 廉頗 、 李牧 之為将也。’上曰:‘何已?’”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已、無盡。《說郛》卷一一七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我居四十年,昨厚貺,相感何已!”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恩遇》:“小臣得承聖教,忭幸何已。”
“何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疑問用法: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漢書·馮唐傳》:“上曰:‘何已?’”(漢文帝問馮唐為何認為齊将不如廉頗、李牧)。
感歎用法:
南朝《幽明錄》:“我居四十年,昨厚貺,相感何已!”
清代沈初:“小臣得承聖教,忭幸何已。”
該詞兼具疑問與感歎功能,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其使用多見于先秦至明清文獻,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但在古文閱讀或文學創作中仍有參考價值。
「何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通常用來表示某個行動或者狀态的結束或完成。
「何已」的第一個字「何」由「人」和「可」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7;第二個字「已」則隻有一個部首,就是「己」,它的總筆畫數為3。
「何已」的來源比較古老,最初出現在《論語·子罕第十三》一章中的對話中。原文為:「彼何人斯,如可求已?」意為「他還差什麼人,可以請來嗎?」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結束或完成的意思。
「何已」的繁體字形為「何己」。
在古時候,「何已」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第一個字「何」的古字形為「何」;第二個字「已」的古字形為「已」。
1. 我的工作已經完成,何已可以放松一下了。
2. 他的努力終于有了成果,一切都已何已。
何去何已、何樂而不為。
結束、完成、已經。
進行中、未完成、未了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