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用裕民”是源自《荀子·富國》的成語,意為通過節約用度使民衆富裕。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分解
原始出處
出自《荀子·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意為國家富足的根本在于節約用度、厚待百姓,并妥善儲備盈餘。
治國理念
荀子提出“以節促裕”,認為節約政府開支可讓更多資源流向民生,體現“民本思想”。
類似觀點見于《管子》:“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主張“先富民,後治國”。
手段與目的
該詞在當代常被引用,如2017年中國兩會期間成為熱詞,強調政府應過“緊日子”,将財政更多用于民生領域。其核心理念與可持續發展、資源優化分配高度契合。
這一成語融合了中國古代治國智慧與現代公共治理思想,倡導通過節約實現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與民衆福祉的提升。
《節用裕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節約使用資源,使人們生活富裕。
《節用裕民》的拆分部首是“言”、“衣”和“食”,筆畫分别為7、6和11。
《節用裕民》這個成語源于《大戴禮記·授業解》中的故事。相傳,孔子的學生曾問他如何治理國家和教育百姓。孔子回答說:“節用裕民。”這句話後來被傳揚開來,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格言。
《節用裕民》(繁體)
在古代,有時會将“節”寫作“漢”、“識”或“謹”。
而“裕”可以寫作“突”、“戮”或“列”。
“民”則可以寫作“紐”、“離”或“怜”。
為了實現國家繁榮富強,我們需要倡導節用裕民的理念。
衣食住行、節約用水、儉樸生活
節儉、節約、勤儉、節省
奢侈、浪費、鋪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