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朔的意思、臯朔的詳細解釋
臯朔的解釋
亦作“皐朔”。 枚臯 和 東方朔 的并稱。兩人都是 漢武帝 時詞賦家。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诠賦》:“ 陸賈 扣其端, 賈誼 振其緒, 枚 馬 同其風, 王 揚 騁其勢, 皐朔 已下,品物畢圖。”
詞語分解
- 臯的解釋 臯 ā 水邊的高地,岸:江臯。漢臯。 沼澤,湖泊:“鶴鳴于九臯”。 臯 á 〔臯陶〕中國上古人名,相傳是舜臣。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 朔的解釋 朔 ò 農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從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帶)。朔氣。朔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臯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字源、典故及文獻用例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臯朔特指西漢辭賦家東方朔(前154年-前93年)。
“臯”指漢代宮門“臯門”(金馬門),為待诏學士候見之處;“朔”即東方朔之名。合稱“臯朔”源于其曾任金馬門待诏的官職經曆,後成為東方朔的代稱。該詞承載了對東方朔诙諧善谏、學識淵博形象的指代。
二、字義拆解與溯源
-
臯(gāo)
- 《說文解字》釋為“氣臯白之進也”,本義為沼澤、水邊高地,引申為官署(如臯門)。
- 在“臯朔”中借指漢代宮廷機構,象征士人待诏之所。
-
朔(shuò)
- 《說文》注“月一日始蘇也”,指農曆每月初一,後引申為“初始”“北方”。
- 此處專用于人名“東方朔”,為固定搭配。
三、文化意象與文獻用例
“臯朔”一詞凝結了東方朔的經典形象: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屬曆史人物特稱,今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曆史人物論述中,需結合漢代官職制度與東方朔生平理解,不宜脫離語境單獨釋義。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臯朔”詞條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 “臯”“朔”字義
- 《漢書·東方朔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瓯北詩話》(趙翼)清刊本
網絡擴展解釋
“臯朔”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兩種解釋,但需結合權威資料進行甄别:
1.作為曆史人物的并稱
這是更為權威和廣泛認可的含義:
- 基本解釋:指漢武帝時期的兩位辭賦家枚臯和東方朔的合稱。兩人均以文采著稱,但風格不同。枚臯以“敏捷多産”聞名,東方朔則以“幽默諷谏”見長。
- 文獻佐證: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诠賦》中提到“臯朔已下,品物畢圖”,将兩人視為辭賦創作的代表人物。
2.作為成語的争議解釋
部分網絡資料(如、3)将其解釋為“兩者無差别”,但需注意:
- 來源矛盾:這類解釋缺乏權威典籍支持,可能與詞語原意混淆。例如,“臯”本義為高地,“朔”指北方或月初,但兩者組合并無成語用法記載。
- 建議:此解釋可能為現代誤讀,建議以曆史人物并稱為準。
補充說明
- 語言演變:詞語在傳播中可能衍生新義,但需結合文獻考證。例如,“臯朔”在權威詞典(如漢典)中僅收錄人物并稱義項。
- 使用場景:若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應明确指向枚臯與東方朔;若遇“無差别”的引申用法,需謹慎核實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愛女飽貯補牍步庑不啞不聾叉竿坻崿重床疊架春蘭秋菊迪知東瀛鹗龜伏貼阜熙改為割讓公便漢語大字典恒春畫墁隳紊徼能家乘極端浸包禁體酒禮極為郡縣制坎井之鼃空城計老悭老饕梁壞菱黃流勢魯笨羅帱馬禍麥克風猛決門行名符其實磨難潑風情華清廓清氣棋童秋軸石庫門視同兒戲絲瓜絡素心人彤幾刓脫吳嶽小爐兒匠諧谀洗頸就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