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屈軼 ”。
“屈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神話傳說中的“屈轶草”
據古籍記載,“屈草”亦稱“屈轶草”,是傳說中能識别奸佞的神草。當佞人靠近時,草莖會自動彎曲指向對方,故又名“指佞草”。
例如南朝謝朓詩句“屈草戒谀”即用此典,強調以屈草警示谄媚之人。
比喻賢臣或正直之人
後世将“屈草”引申為能揭露奸邪的忠臣象征。如《舊唐書》贊袁高、薛存誠為“人中屈轶”,清代錢謙益也稱賢臣為“京國之屈轶”。
“屈草”主要用于描述神話中的指佞神草及引申的賢臣意象,植物學中則指千屈草等濕地植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查字典》、《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诏》等文獻。
《屈草》是一個成語,表示屈服、妥協、低頭認輸的意思。
《屈草》的部首是艸,拆分後可以分為“艹”和“屈”兩個部分。
“艹”的筆畫數為3,讀音為cǎo,表示“草”的意思。
“屈”的筆畫數為8,讀音為qū,表示“屈服、低頭”的意思。
《屈草》一詞來源于《左傳·僖公十四年》:“曾子欲見孟子而卧屈葵藿之間。”葵藿指的是日葵和蒲公英等草本植物,屈葵藿之間即表示像草一樣屈伏。後來逐漸演變成形容屈服、低頭認輸的意思。
《屈草》的繁體為「屈草」。
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屈草》的“屈”字和現代漢字略有差别,寫作“屈”字的下部是“卩”而不是“艹”,整體看起來更加像一個彎曲的身體。
他一開始拒絕承認錯誤,但最終還是屈草向老師道歉了。
屈服、******、屈從、屈身、屈就。
低頭、屈從、妥協、屈服。
挺直、昂首、抗争、反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