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集體。《漢書·蔔式傳》:“﹝ 式 ﹞布衣草蹻而牧羊。歲餘,羊肥息。上過其羊所,善之。 式 曰:‘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矣,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羣。’”《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元年》:“今復於簾前争役法,辭氣不遜,陵上侮下,敗羣亂衆。”
敗群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敗"和"群"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破壞群體利益或導緻集體衰敗的行為現象。根據漢語詞典體系的解析:
詞義溯源(《漢語大詞典》1997版):"敗"字本義為毀壞,《說文解字》釋作"毀也";"群"指衆人組成的集合體。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東漢典籍,《後漢書·耿弇傳》載"恐敗羣",形容危害集體的行為。
語義演變(《現代漢語詞源詞典》2003):該詞在古代多用于貶斥違反倫理綱常者,如《宋史》評奸臣"實為敗羣"。現代語義擴展至破壞團隊協作、損害集體榮譽等行為,常見于組織行為學領域。
語法特征(《現代漢語虛詞詞典》2011):作動詞時多帶賓語,如"敗群之馬";作形容詞可構成"敗群現象"等短語。在語義韻方面,長期保持強烈貶義色彩,語用中多含譴責意味。
近義辨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2015):區别于"害群"強調結果損害,"敗群"更側重行為過程;相較"亂群"指無序狀态,"敗群"特指主觀破壞行為。
反義系統(《漢語反義詞彙編》2009):在團體語境中,與"利群""益群"構成反義關系;在行為評價層面,與"維群""護群"形成對立概念。
“敗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危害集體,具體解釋如下:
傳統用法
源自古代文獻,如《漢書·蔔式傳》提到“惡者辄去,毋令敗羣”,強調剔除危害群體的人以維護整體秩序。古代多用于描述治理中需清除不良因素,防止集體受損。
現代引申
部分現代解釋(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群體因共同失敗或失信而喪失威望”,例如團隊因管理不善導緻整體聲譽受損。但此用法需結合語境判斷,傳統含義仍以“危害集體”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阿雅偉罷怠比物連類伯王倉帑長赢辭理盜臧點鬼簿點指畫字調身帝丘兒皇帝廢鐵風鬟雨鬢封鎖溝峯脅馮應割開乖角兒鹳鶴海外寒齑衡蓋何在黃蘗洹洹賈娘賤姿較德焯勤赍祓畿嶽垲壤課職哭鼻子廊子濫觞撈一把斂埋裂土分茅琳房馬臉農力奇妙青靈清明在躬起攢冉弱儒藏三五之隆擅利舍賓田驺銅爨推剝帷箔卧冰求鯉鄉巴枭鸮攜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