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齑的意思、寒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齑的解釋

亦作“ 寒虀 ”。腌菜。 唐 韓愈 《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酬三十韻》:“冬惟茹寒齏,秋始識瓜瓣;問之不言飢,飫若厭芻豢。” 宋 曾鞏 《羁遊》詩:“麄飯寒虀且自如,欲将吾道付樵漁。”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 賈島 詩如寒虀,味雖不和,時有餘酸薦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寒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和語境分析:

  1. 字面解析

    • 寒:指寒冷、貧寒,可引申為清冷、樸素之意。
    • 齑(jī):原指搗碎的姜、蒜、韭菜等調味品,後泛指切碎的腌菜或細碎食物,如“齑粉”。
      組合為“寒齑”,字面意為“冷的碎腌菜”或“清貧的食物”。
  2. 文化引申
    古代常用“齑”象征清苦生活,如成語“齑鹽布帛”指代粗茶淡飯和簡樸衣物。因此“寒齑”可能用于描述寒士、隱士的飲食,暗喻貧寒處境或安貧樂道的心境。例如:“寒齑淡飯,甘之如饴。”

  3. 語境示例
    若在詩詞中出現,可能如:“茅屋三間,寒齑一碟,自笑平生清絕。”此處“寒齑”既寫實(冷腌菜),又寄托淡泊之志。

由于該詞罕見于現代漢語,且未檢索到具體文獻用例,以上解釋基于字義和傳統文化語境推測。如需更精準釋義,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寒齑的意思

寒齑是指寒冷的飯食,特指寒冰寒冷的飯食。形容饑餓到極點,吃起來就像啃噬冰塊一樣凄涼。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寒齑的部首是"韋",筆畫數為13畫。

來源

《寒齑》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柳宗元的《答陳星仲中丞書》這篇辭表中,用以形容饑餓,後來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詞語。

繁體

寒齑的繁體字為「寒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存在差異,但大緻的寫法為「寒齏」。

例句

1. 這位窮人整天吃着寒齑度日,真是可憐啊。

2. 饑寒交迫的人們隻能啃噬着寒齑填飽肚子。

3. 在嚴寒的冬天,連寒齑都難以找到。

組詞

寒食、寒辣、寒冬、儉齊

近義詞

古時候、過冷、冰冷

反義詞

溫飽、滿足、飽食、溫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