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齑的意思、寒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齑的解釋

亦作“ 寒虀 ”。腌菜。 唐 韓愈 《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酬三十韻》:“冬惟茹寒齏,秋始識瓜瓣;問之不言飢,飫若厭芻豢。” 宋 曾鞏 《羁遊》詩:“麄飯寒虀且自如,欲将吾道付樵漁。”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 賈島 詩如寒虀,味雖不和,時有餘酸薦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寒齑(hán j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1. 寒:本義指寒冷,《說文解字》釋為“凍也”,引申為貧寒、清冷之意。
  2. 齑:原指搗碎的姜、蒜等調味品,後泛指切碎的腌菜或醬菜。《說文解字》注:“齑,脍酢也”,指細切的腌漬食物。

    二字組合後,“寒齑”字面意為“冷而粗簡的腌菜”,後演變為對清貧飲食的典型指代。


二、核心釋義

  1. 本義:

    指冷食的碎腌菜或粗劣涼菜,是古代平民或貧士的日常食物。

    例證: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載:“寒齑”乃“搯蘆菔(蘿蔔)作齑,風幹之”,即風幹蘿蔔制成的冷腌菜。

  2. 引申義:

    • 象征清貧生活:因“寒齑”為底層常見食物,故代指簡樸、貧寒的生活境況。

      例證:陸遊《寒夜》詩:“寒齑煮餅坐茅店”,以“寒齑”映襯旅居的孤寂清苦。

    • 喻指淡泊志節:文人常借“寒齑”表達安貧樂道、不慕富貴的操守。

      例證:《宋史·隱逸傳》載隱士“啜菽飲水,寒齑自甘”,凸顯其甘守清貧的風骨。


三、文化意蘊

“寒齑”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物質匮乏與精神高潔的辯證認知: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寒齑”為“寒涼的腌菜”,引《山家清供》及陸遊詩例證。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

    考釋“齑”字本義為細切腌菜,奠定詞義基礎。

  3. 《山家清供》(林洪,宋代):

    詳載“寒齑”制法,為飲食史重要文獻。

  4. 《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

    收錄陸遊、蘇轼等詩作,呈現“寒齑”的文學化運用。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遵循學術規範,可于權威出版社或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核查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寒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和語境分析:

  1. 字面解析

    • 寒:指寒冷、貧寒,可引申為清冷、樸素之意。
    • 齑(jī):原指搗碎的姜、蒜、韭菜等調味品,後泛指切碎的腌菜或細碎食物,如“齑粉”。
      組合為“寒齑”,字面意為“冷的碎腌菜”或“清貧的食物”。
  2. 文化引申
    古代常用“齑”象征清苦生活,如成語“齑鹽布帛”指代粗茶淡飯和簡樸衣物。因此“寒齑”可能用于描述寒士、隱士的飲食,暗喻貧寒處境或安貧樂道的心境。例如:“寒齑淡飯,甘之如饴。”

  3. 語境示例
    若在詩詞中出現,可能如:“茅屋三間,寒齑一碟,自笑平生清絕。”此處“寒齑”既寫實(冷腌菜),又寄托淡泊之志。

由于該詞罕見于現代漢語,且未檢索到具體文獻用例,以上解釋基于字義和傳統文化語境推測。如需更精準釋義,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敖廪八路軍軍歌抱材表蕝冰餹避怕避慎撥阮吃釘子次妻詞首錯采吊牀鳳将雛浮滿耿賈公爺亨彪讧賊懷抱黃鹄曲誨殖斛面晶波驚啼矜燿倦緻窺管拉拽類出掠賣華工量計廉纖麗冊烈心李郭耧鋤漏落緑陰攀隮屏山輕渺覰當取締上臉膻穢山物審曲石棺時路水月水陣順安順典説得攏題榜托音相湊吓煞洗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