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點鬼簿的意思、點鬼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點鬼簿的解釋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六:“時 楊 ( 楊炯 )之為文,好以古人姓名連用,如‘ 張平子 之略談, 陸士衡 之所記’,‘ 潘安仁 宜其陋矣, 仲長統 何足知之’。號為點鬼簿。”後用“點鬼簿”譏刺詩文的濫用古人姓名或堆砌故實。 明 楊慎 《升庵詩話·晚唐兩詩派》:“又忌用事,謂之點鬼簿,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 清 王夫之 等《師友詩傳錄》:“若無性情而侈言學問,則昔人有譏點鬼簿、獺祭魚者矣。”亦省作“ 點鬼 ”。 清 錢謙益 《姚叔祥過明發堂共論近代詞人戲作絕句》之十:“石言雁字并紛如,點鬼窮時又祭魚。”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否則才誇八鬥,胸號五車,為文僅稱點鬼之談,著書惟供覆瓿之用,雖多亦奚以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點鬼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陰司的亡魂名冊

“點鬼簿”字面指陰間記錄亡魂信息的冊籍,由鬼神執掌生死簿冊的信仰演化而來。此概念源于中國古代幽冥文化,常見于志怪小說與民間傳說。如唐代《太平廣記》載幽冥官吏“掌生死之籍”,印證了此類信仰的廣泛性。明代《字彙》釋“鬼簿”為“冥司記錄人死之冊”,直接點明其作為陰司文書的性質。

二、引申義批判:文辭堆砌的弊病

唐代以降,“點鬼簿”衍生為文學批評術語,專指詩文中濫用古人姓名的浮誇文風。唐代筆記《酉陽雜俎》譏諷某些作品“如點鬼簿,堆垛死人名”,批判其缺乏原創性。明代楊慎《升庵詩話》進一步闡釋:“唐末五代之詩,……好用人名,謂之點鬼簿”,揭示此類文風盛行于晚唐亂世。此用法凸顯了古代文人對形式主義的反思。

三、文化符號的現代轉義

現代語境中,“點鬼簿”常隱喻僵化教條或陳腐記錄。魯迅《文壇三戶》以“捐班學者擺架子,稍富即售點鬼簿”諷刺學術功利化,賦予該詞批判體制異化的新維度。其文化符號的嬗變,折射出漢語詞彙在曆時性中的語義張力。


參考資料來源

  1. 李昉《太平廣記·幽冥錄》(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梅膺祚《字彙·鬼部》(明萬曆刻本)
  3. 段成式《酉陽雜俎》(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4. 楊慎《升庵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箋校本)
  5.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全集本)

網絡擴展解釋

“點鬼簿”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的一個典故,用于譏諷詩文過度堆砌古人姓名或濫用典故的現象。以下是具體解釋:

詞義來源

這一說法源自唐代張鷟的《朝野佥載》卷六。文中提到初唐詩人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傑”)寫文章時,常頻繁引用古人姓名,例如:“張平子(張衡)之略談,陸士衡(陸機)之所記”“潘安仁(潘嶽)宜其陋矣,仲長統何足知之”等。因古人姓名連用過多,時人戲稱其文為“點鬼簿”。

引申含義

“點鬼簿”後來成為文學批評術語,特指兩種問題:

  1. 濫用曆史人物:在詩文中不加節制地羅列古人名字,缺乏原創性。
  2. 堆砌典故:刻意使用生僻或重複的典故,導緻文章晦澀或浮誇。

例句與用法

現代啟示

這一概念提醒創作者需平衡引用與創新,避免因過度依賴前人而失去個人風格。在學術寫作或文學創作中,合理運用典故能增強深度,但濫用則易適得其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朝野佥載》原文或相關文學批評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聱牙白蘋闆栗逼直撥撥裁削車夫初平躇峙蹴蹈大蔔大谏打油火典志疊棋鼎真度命鬌鬓笃脩佛髻宮恩規鑒貴簡滾調海水禾蔈狠虐河沿堅白同異堅窮剿蕩夾帳進壁靜谳金鳷擘海酒舩抗喉靈床靈鶴鹿鳴宴彌流農桑奴兵平善樵拾青帳傾注琦行戎器桑榆晩景生財之道事産司用所見所聞太寝蜩蟉問安物氣烏斯懷亞現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