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鎖溝的意思、封鎖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鎖溝的解釋

我國抗日戰争(1937-1945)期間, 日本 侵略軍在 華北 等地為維護其交通和分割、封鎖解放區,在解放區與敵占區之間和鐵路、公路兩側所挖掘的寬而深的壕溝,叫“封鎖溝”;挖出來的泥土就用來修成牆,叫“封鎖墻”。 周而複 《晉察冀行》:“ 日本 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進行‘大掃蕩’,十裡一碉,八裡一堡,還修築了封鎖牆、封鎖溝什麼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鎖溝是抗日戰争時期侵華日軍為限制抗日根據地軍民活動而修建的軍事設施,特指在華北平原挖掘的寬溝型障礙物。其核心特征包含三點:一是平面布局呈網狀分布,常與碉堡、鐵絲網構成封鎖線;二是溝體規格統一,标準寬度達6-9米,深約4-5米,部分地段注水形成人工河;三是具有軍事防禦與經濟封鎖雙重功能,既阻礙八路軍機動化作戰,又切斷根據地的物資流通渠道。

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記載,這類溝壑在1941-1942年日軍"治安強化運動"期間達到建設高峰,僅冀中地區就新增封鎖溝1760公裡,形成"擡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處處是狼煙"的殘酷局面。北京抗戰紀念館的史料顯示,八路軍通過"填溝戰術"與"地道戰"相結合,成功突破封鎖線達1200餘次,有效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

該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定義為"特定曆史時期産生的軍事工程術語",其詞源可追溯至《晉察冀日報》1942年刊載的《粉碎敵人經濟封鎖》一文,文中首次将此類溝壑統稱為"封鎖溝"。在語言學層面,"封鎖"作動詞修飾"溝",構成偏正詞組,凸顯設施的功能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封鎖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曆史實體概念(主要含義)

指抗日戰争時期(1937-1945年)日本侵略軍在華北地區修建的軍事防禦工事。具體特征包括:

  1. 構造:寬而深的壕溝,配合挖出的泥土修築“封鎖牆”。
  2. 目的:分割、封鎖解放區,維護日軍交通線,限制抗日軍民活動。
  3. 曆史記載:周而複《晉察冀行》等文獻提到,日軍通過“十裡一碉,八裡一堡”配合封鎖溝牆強化控制。

二、比喻性用法(較少見)

個别資料将其引申為成語,表示“封鎖消息或線索”,例如: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多指實際壕溝,現代口語中若使用比喻義需明确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闇夫鳌阙霸臣拜龍牌博望不法之徒才氣吵秧子春秋無義戰促鱗躭心得無得要貂羽地理師割哀閣室黑簇簇後軍懷敵附遠晉秩克翦口語昆侖山連鼇鍊液骊色六铢錢輪訓浼渎眉端名駒明慎彌益南航北騎拿腔培養費飄散皮闆齊泰囚髻人物志乳化三臣聲動梁塵雙鴉署牋四教送故歲周天台女貼用通寇偷居退位頹縱違害就利烏台客歇斯的裡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