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抗日戰争(1937-1945)期間, 日本 侵略軍在 華北 等地為維護其交通和分割、封鎖解放區,在解放區與敵占區之間和鐵路、公路兩側所挖掘的寬而深的壕溝,叫“封鎖溝”;挖出來的泥土就用來修成牆,叫“封鎖墻”。 周而複 《晉察冀行》:“ 日本 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進行‘大掃蕩’,十裡一碉,八裡一堡,還修築了封鎖牆、封鎖溝什麼的。”
“封鎖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指抗日戰争時期(1937-1945年)日本侵略軍在華北地區修建的軍事防禦工事。具體特征包括:
個别資料将其引申為成語,表示“封鎖消息或線索”,例如: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多指實際壕溝,現代口語中若使用比喻義需明确上下文。
《封鎖溝》一詞可拆分為兩個部分:封鎖和溝。封鎖在此指的是阻塞、限制或隔離,溝則是指較小的水道或峽谷。因此,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理解《封鎖溝》為指被阻塞或隔離的水道或峽谷。
段落标題2(h2标籤):《封鎖溝》的構成《封鎖溝》的構成可以從字的部首和筆畫來解析。其中,“封”字的部首是寸,筆畫數為9;而“鎖”字的部首是金,筆畫數為16;“溝”字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8。通過這些部首和筆畫的組合,構成了《封鎖溝》這一詞語。
段落标題3(h2标籤):《封鎖溝》的來源《封鎖溝》一詞源于現代漢語,它是通過對封鎖和溝這兩個詞進行組合而來。這一詞語在描述一些被封鎖或隔離的水道或峽谷時使用。
段落标題4(h2标籤):《封鎖溝》的繁體寫法和古時漢字寫法《封鎖溝》的繁體寫法為《封鎖溝》。古時漢字的寫法較為複雜,可能會有多個變體。然而,在古代,描述被封鎖或隔離的水道或峽谷的詞彙不太常見,因此古時漢字的寫法可能相對稀少。
段落标題5(h2标籤):《封鎖溝》的例句以下是幾個使用《封鎖溝》的例句:
有關《封鎖溝》的組詞包括:封溝、溝隘、溝峽等。近義詞可能是:封堵的溝渠、隔離峽谷等。反義詞則可以是:暢通的溝渠、開放的峽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