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侵削財物。《宋史·儒林傳六·李道傳》:“ 道傳 應詔言楮币之換,官民如讎;鈔法之行,商賈疑怨,賦歛增加,軍将推剝,皆切中時病。” 元 揭傒斯 《奔清甫墓志銘》:“自是聲日起,家日裕,而無推剝糜爛之憂。”一本作“ 椎剝 ”。
(2).追問查究。《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自諒前事年遠,無人推剝。”
“推剝”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及用法:
侵削財物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剝奪或削減他人財物。該含義多見于曆史文獻,如《宋史·儒林傳六·李道傳》中提到“軍将推剝”,指官員對百姓財物的盤剝。元代揭傒斯的《奔清甫墓志銘》中也有類似用法,強調“無推剝糜爛之憂”。
追問查究
表示深入調查或追究責任。例如《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中“無人推剝”,指因年代久遠無人再追究舊事。
“推剝”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或文學研究中。其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區分,核心為“剝奪財物”或“追究責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京本通俗小說》等原始文獻。
《推剝》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作為名詞或動詞使用。作為名詞時,它指的是一種用力推開或剝離的動作或方法。作為動詞時,它表示進行推開或剝離的行為。
《推剝》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漢字,分别是“推”和“剝”。其中,“推”的部首為“手”,它包含了8個筆畫;“剝”的部首為“刀”,它包含了8個筆畫。
《推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它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司寇》一書中,用來描述政府官員對人民的施政手法。後來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和工作。
《推剝》的繁體字為「推剝」,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文字研究者的資料,古時候《推剝》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推”字的古代寫法為「㑔」,它是由「扌」和「隹」組成;“剝”字的古代寫法為「剝」,它是由「刂」和「白」組成。
1. 他用力推剝,将門打開了。
2. 作為一名銀行職員,我經常需要推剝大量的文件。
推出、推銷、剝離、剝削、剝奪、剝皮等
推開、剝除、撥開
拖延、保留、封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