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王的意思、伯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王的解釋

霸王。霸者的尊稱。伯,通“ 霸 ”。《漢書·項籍傳贊》:“ 羽 非有尺寸,乘勢拔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将五諸侯兵滅 秦 ,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政繇 羽 出,號為‘伯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顔師古 注:“伯讀曰霸。” 明 夏完淳 《贈廣武申大孚孟》詩:“行行東南征,舒此伯王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王"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淵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構詞法與古代社會制度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包含兩層核心釋義:

一、爵位與權柄的複合稱謂 "伯"指周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亦作地方諸侯之長解,《禮記·王制》載"千裡之外設方伯"。"王"則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甲骨文中象斧钺之形示軍事統治權。二者組合特指兼具伯爵身份與王權特征的統治者,見于《後漢書》記載的"漁陽太守彭寵據地自雄,僭號伯王"典故。

二、古代軍事統帥稱謂 在特定曆史語境中,"伯王"可代指軍隊最高指揮官。該用法見于《白虎通義·號篇》"師稱王,二千石稱伯"的制度記載,反映漢代軍事體系中的等級制度。《資治通鑒音注》中"伯者,長帥之稱"的注解,進一步佐證其作為統帥代稱的功能。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古典文學領域。其構詞方式體現古代"爵位+權位"的複合命名傳統,與"霸王""侯王"等詞屬同一構詞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伯王”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全面理解:

一、基本詞義 “伯王”讀作bó wáng,是“霸王”的通假用法。其中“伯”通“霸”,意為霸主或成就霸業者。該詞特指憑借強勢地位統領諸侯、掌控政權的統治者,如《漢書》描述項羽“政繇羽出,號為伯王”,凸顯其雖未正式稱帝但實際掌控天下的曆史地位。

二、詞源解析

  1. 通假關系:古漢語中“伯”與“霸”存在通假現象,如《漢書》顔師古注明确指出“伯讀曰霸”,這種用法在秦漢文獻中較為常見。
  2. 詞義發展:從周代“伯”字本義為兄弟排行之首(如伯仲叔季),逐漸衍生出諸侯領袖的含義,最終通過通假延伸出“霸業”概念。

三、文學用例

  1. 史書記載:除項羽外,《漢書·郊祀志》載有“合七十年而伯王出焉”的預言式表述。
  2. 詩詞運用:宋代陸遊詩句“學者稱孔墨,為國雜伯王”,将儒家墨家思想與霸業理念并提,體現該詞的文化意蘊。

四、現代認知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在古籍研究領域。其價值在于:

建議需要深度考據的讀者可查閱《漢書》顔師古注本(來源、4)及《全宋詩》等文獻獲取原始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愛氣卑扈便散碧雲騢藏龍卧虎慚汗曹好插杠子插架次舍錯法敵場蹲銜風蒲甘雨隨車高姿态鞲鷹光霧觀賞植物锢閉歸艎漢官合共橫逆鶴素悔之晩矣活校戶扇甲地敬敏據牀考立摳衣臘八豆老天爺妙顔乃其排衙平林兵平側耆老久次沁人心腑染溪人祅冗厭三個世界沙坻燒埋失箸睡鋪送元二使安西竹裡館俗中人談虎色變逃竄推重無緣鄉兵鄉請香印細大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