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王的意思、伯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王的解釋

霸王。霸者的尊稱。伯,通“ 霸 ”。《漢書·項籍傳贊》:“ 羽 非有尺寸,乘勢拔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将五諸侯兵滅 秦 ,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政繇 羽 出,號為‘伯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顔師古 注:“伯讀曰霸。” 明 夏完淳 《贈廣武申大孚孟》詩:“行行東南征,舒此伯王畧。”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伯王”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全面理解:

一、基本詞義 “伯王”讀作bó wáng,是“霸王”的通假用法。其中“伯”通“霸”,意為霸主或成就霸業者。該詞特指憑借強勢地位統領諸侯、掌控政權的統治者,如《漢書》描述項羽“政繇羽出,號為伯王”,凸顯其雖未正式稱帝但實際掌控天下的曆史地位。

二、詞源解析

  1. 通假關系:古漢語中“伯”與“霸”存在通假現象,如《漢書》顔師古注明确指出“伯讀曰霸”,這種用法在秦漢文獻中較為常見。
  2. 詞義發展:從周代“伯”字本義為兄弟排行之首(如伯仲叔季),逐漸衍生出諸侯領袖的含義,最終通過通假延伸出“霸業”概念。

三、文學用例

  1. 史書記載:除項羽外,《漢書·郊祀志》載有“合七十年而伯王出焉”的預言式表述。
  2. 詩詞運用:宋代陸遊詩句“學者稱孔墨,為國雜伯王”,将儒家墨家思想與霸業理念并提,體現該詞的文化意蘊。

四、現代認知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在古籍研究領域。其價值在于:

建議需要深度考據的讀者可查閱《漢書》顔師古注本(來源、4)及《全宋詩》等文獻獲取原始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伯王(bó w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它的筆畫數是10畫。拆分它的部首,可以分為“人”和“王”兩個部首。 伯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其中,“伯”是古代封建制度中的一種職位,指的是國君的叔父或姑父。而“王”則代表國王、君主的意思。因此,“伯王”可以理解為古代封建社會中的某個國王的叔父或姑父。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伯王在繁體中的字形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伯王的部分字形存在一些變異。例如,“伯”在古代的寫法中,它的上部分是一個“人”字和一個“八”字組成,下部分則是一個斜線表示着古代的姓氏标識。而“王”在古代的寫法中,它的上部分是一個“示”字,表示着國王或君主的地位,下部分則是一個象征着乃至的頭部标識的線條。 以下是使用伯王這個詞的例句: 1. 他是這個家族的伯王,擁有很高的地位和權力。 2. 他被稱為這個行業的伯王,掌握着整個市場。 除了伯王本身,還可以借用這兩個字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伯父、大伯、伯樂等。 伯王的近義詞可以是伯叔、叔父,用來形容某人與國王或君主有親屬關系的封建稱謂。 而伯王的反義詞則可以是臣下、百姓等,用來形容與國王或君主相對的社會地位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