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黃檗 ”。
根據現有資料,“黃蘗”(也寫作“黃蘖”或“黃檗”)的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黃蘗是一種落葉喬木,樹高可達10-25米,其内皮呈黃色,性寒味苦。在漢語中,“黃蘗”與“黃檗”常通用,可能因字形差異或方言導緻不同寫法。
植物特征
樹皮可入藥或作為天然染料,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藥用價值
其提取物被證實具有以下功效:
黃蘗,是一個中文詞彙,包含兩個字,分别是“黃”和“蘗”。
“黃”的部首是“⾦”,總共有 11 個筆畫;“蘗”的部首是“⽥”,總共有 18 個筆畫。
“黃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一首古代詩歌《采蘩》,其中的“采蘗”即指采摘黃蘗的蔬菜。
“黃蘗”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黃藿」。
在古代漢字中,“黃蘗”這個詞可以寫作“黃薅”,其字形與現代中文稍有不同。
例句1:田野間長滿了黃蘗,給人一種豐收的喜悅之感。
例句2:她用采摘的黃蘗做了一道特殊的菜肴。
黃蘗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詞,例如:采蘗、薅蘗、蘗苔等。
黃蘗的一些近義詞有:金波藿、黃金藿。
黃蘗的反義詞是指跟黃蘗相反的概念,例如:花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