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祓除穢惡。《資治通鑒·唐僖宗中和二年》:“有不得已見之者,皆先令沐浴齎祓,然後見。” 胡三省 注:“祓,祓除穢惡也。”
“赍祓”一詞在常規漢語詞典及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生僻組合或存在書寫誤差。以下為單字解析及合理推測:
1. 單字釋義
赍(jī):
① 攜帶、持送(如“赍持”);
② 懷着(如“赍恨”);
③ 古指旅人攜帶物資或贈予財物(如《周禮》中“赍盜糧”)。
祓(fú):
① 古代除災祈福的儀式(如“祓除”);
② 清除、洗去(如“祓濯”);
③ 地名用字(如“祓水”)。
2. 組合推測
若為合成詞,可能有兩種含義:
建議:
① 确認是否為“赍發(jī fā)”(指資助、派遣,如《水浒傳》中“赍發盤纏”);
② 檢查上下文是否涉及特定典籍或方言,以便進一步考證。
赍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赍”和“祓”兩個字組成。
赍(jī)的部首是貝,總共有7個筆畫。
祓(fú)的部首是示,總共有9個筆畫。
《赍祓》在《爾雅·釋诂》中解釋為“驅使惡鬼”,以及《論衡·封禅論》中描述的神職人員的職責。
赍祓的繁體字為「賫祓」。
在古代,赍祓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赍在金文中寫作“卩攵”,祓在金文中寫作“示巾”。
1. 他受命赍祓,以求安撫惡鬼。
2. 在古代,赍祓是一項重要的儀式活動。
赍祓沒有特定的組詞形式,它更常用于獨立使用。
赍祓的近義詞包括驅除惡鬼、驅逐邪靈。
赍祓的反義詞是留存邪惡、容忍邪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