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集体。《汉书·卜式传》:“﹝ 式 ﹞布衣草蹻而牧羊。岁餘,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 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輒去,毋令败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今復於帘前争役法,辞气不逊,陵上侮下,败羣乱众。”
败群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败"和"群"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破坏群体利益或导致集体衰败的行为现象。根据汉语词典体系的解析:
词义溯源(《汉语大词典》1997版):"败"字本义为毁坏,《说文解字》释作"毁也";"群"指众人组成的集合体。二字组合最早见于东汉典籍,《后汉书·耿弇传》载"恐败羣",形容危害集体的行为。
语义演变(《现代汉语词源词典》2003):该词在古代多用于贬斥违反伦理纲常者,如《宋史》评奸臣"实为败羣"。现代语义扩展至破坏团队协作、损害集体荣誉等行为,常见于组织行为学领域。
语法特征(《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011):作动词时多带宾语,如"败群之马";作形容词可构成"败群现象"等短语。在语义韵方面,长期保持强烈贬义色彩,语用中多含谴责意味。
近义辨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2015):区别于"害群"强调结果损害,"败群"更侧重行为过程;相较"乱群"指无序状态,"败群"特指主观破坏行为。
反义系统(《汉语反义词汇编》2009):在团体语境中,与"利群""益群"构成反义关系;在行为评价层面,与"维群""护群"形成对立概念。
“败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危害集体,具体解释如下:
传统用法
源自古代文献,如《汉书·卜式传》提到“恶者辄去,毋令败羣”,强调剔除危害群体的人以维护整体秩序。古代多用于描述治理中需清除不良因素,防止集体受损。
现代引申
部分现代解释(如查字典)将其扩展为“群体因共同失败或失信而丧失威望”,例如团队因管理不善导致整体声誉受损。但此用法需结合语境判断,传统含义仍以“危害集体”为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八苦避讳偪下不赶趟常尤驰景初令大路椎轮单厚大藏经电介质低眉富春秋敢断瓜农过谒孤屿皇家会社贿纵监宅箕卜藉藉金果浸育赍装君长诓诱略高一筹令终磷虾乱哄哄路政绵惙末茶目不忍见逆案泥婆罗暖水瓶捧毂推轮偏阿潜夫啓足榷然山民烧埋钱折登麝灯时和岁丰贪流调理挺秀通挪涂人晚菘无对消镕枭散晓语晓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