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疲倦怠惰。《六韬·奇兵》:“嚴刑罰者,所以進罷怠也。”《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城不可拔,衆必罷怠,罷怠然後擊之,可大克也。”
“罷怠”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該詞由“罷”(停止、放棄)和“怠”(懶惰、懈怠)組成,核心含義指停止工作或學習,表現出疲倦怠惰的狀态。現代多用于形容因疲勞或缺乏動力導緻的消極态度。
詞義延伸
除字面意義外,還隱含因過度勞累或長期壓力導緻的倦怠感。例如《六韬·奇兵》中提到“嚴刑罰者,所以進罷怠也”,表明嚴苛手段可督促懈怠者振作。
曆史用例
《三國志·魏志·田豫傳》中“衆必罷怠,罷怠然後擊之”描述了軍事策略中利用敵方疲憊狀态進行攻擊的戰術。
近義詞包括“懈怠”“怠惰”,反義詞如“勤勉”“孜孜不倦”。需注意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罷怠是一個動詞,意為放棄工作、學業或責任,消極怠工或怠慢不盡職責。
罷怠由“罷”和“怠”兩個字組成。其中,“罷”字的部首是網,總筆畫數為13;“怠”字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8。
“罷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資治通鑒·唐紀》中,原文為“曰:‘皆兵馬以應國家之急,而今罷怠不效,臣誠愧之。”詞義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意思。
繁體字“罷怠”中的“罷”字多用于繁體字體系,例如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罷”字的寫法可能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而“怠”字的古時寫法中可能有一些變異,不過基本上仍能辨認出來。
1. 他因為心情不好,罷怠了一整天的工作。
2. 領導批評了他的罷怠行為,要求他改正。
不罷怠、勤奮努力、認真負責
懈怠、怠工、拖延
積極、努力、盡責
【别人正在浏覽】